Ⅰ 益寿文摘是传销吗送东西让老人买产品
当前针对老年人的售卖保健品骗取钱财的事情屡见不鲜,一定要让老人明白天下没有免费专的午餐,送东西领旅属游等等的目的都是不单纯的,最为关键的是那些三无保健品不仅资质可疑,疗效不佳,还容易耽误对自身疾病的正规治疗,又损失了钱财,不能轻易上当。一定要和老人认真讲,不能盲目批评,此外儿女要多和老人沟通,关心他们的心里需求,有很多老人就是孤单寂寞才凑热闹参加这些非法行销保健品的活动。
Ⅱ 益寿文摘报每周的发行时间是周()周()和周()
《益寿文摘》报(刊头题字:林散之)是由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安徽省老年医疗版保健研究所主办。她创权刊于1987年元月,1988年4月被批准为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2, 邮发代号:25-38,十六开十六版,周三刊,全年出版发行150期
Ⅲ 江苏享佳健康管理公司的企业荣誉
国家级开发区江宁开发区纳税大户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单位专
中国老年保健属协会养生保健基地
中国保健协会企业会员单位
《祝您健康》杂志社独家合作单位
《中国电视报》购物平台独家运营商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合作单位
江苏卫视《万家灯火》独家合作单位
光线传媒《明星加油站》战略合作单位
《益寿文摘》战略合作伙伴
2012年十佳诚信健康管理机构
2012年中国健康管理突出贡献企业
行业首家拥有企业冠名发票的单位
行业首家成立企业党支部组织的单位
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直属会员单位
行业首家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
南京市慈善总会-慈善爱心企业
南京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Ⅳ 益寿文摘的订阅方法
《益寿文摘》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 - 0042 邮发代号:25 - 38
周三刊,逢周一、三、五出版版,全年订价:90元权
《益寿文摘》合订本,每月一刊,邮发代号:26 - 161,
每本定价:9.9 元,全年价:118.8元。
订购方法:
①.邮局订阅:按照《益寿文摘》报纸邮发代号:25 - 38,《益寿文摘》
合订本邮发代号:26 - 161,在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
②.直接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本刊发行部或通过银行电汇订购 。
Ⅳ 网上怎样阅读"益寿文摘“报
《益寿文抄摘》报(刊头题字:林散之)是由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安徽省老年医疗保健研究所主办。她创刊于1987年元月,1988年4月被批准为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2, 邮发代号:25-38,十六开十六版,周三刊,全年出版发行150期,是全省唯一一家专谈健康养生的专业报刊。她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益寿” 、“养生”的办报特色,始终坚持为“老年健康养生服务”的办报宗旨,经过20多年来的艰辛努力,现单期发行量达60万份,畅销全国,远销海外。目前已发展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报业领军品牌”、“中国老年健康报业龙头报纸”
Ⅵ 益寿文摘报纸与益寿文摘杂志内容有什么不同
报纸就是一些杂的东西和一些精华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然后出版~文摘是把一些比较好的东西聚在一起,然后出版
Ⅶ 买单埋单的说法区别
咬文嚼字上以前等过两者的讨论,给你贴来看看,看你赞同那个,百家争鸣,呵呵,希望可以帮到你~~~*^^*
“埋单”还是“买单”?
--------------------------------------------------------------------------------
当然是“买单”
厉国轩
时下报刊、荧屏上“买单”和“埋单”的“出镜率”很高,两个词的使用是混乱而随意的,且看下面的例子:
(1)《谁为大型演出埋单》(《新民晚报》2004.3.8第8版)
(2)《谁为A3的丑陋埋单》(《文汇报》2004.2.28第8版)
(3)《别急,让我爸来买单》(《益寿文摘》2004.2.2第6版)
(4)《修公路要为水土流失买单》(《重庆日报》2004.3.8)
在2004年2月18日的《文汇报》上甚至同时出现了《研究生发表论文谁买单?》和《谁为这起恶性家政事故埋单?》这种混用的情况,真有点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买单”和“埋单”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常用的意思是“付账”,如例(1)(3),由此,又引申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的意思,如例(2)(4)。既然如此,就有必要两者取一,以免混乱。到底取谁舍谁?不妨先分析一下两者的词义。
“单”,单据,收付款项或货物的凭据,如收据、发票、发货单、收支传票等。
“买”,音mǎi,指“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买单”就是付款换得购物的单据凭证。
“埋”一音mái,常用义有“盖住、藏、低下”,如“掩埋、埋伏、埋头”等;一音mán,“埋怨”指“责怪”。无论“埋”读什么音,“埋单”都说不通。在餐馆吃饭,叫服务员“埋单”,难道是叫他把“单据”藏起来?
可见,用“买单”表示“付账”,并引申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的意思,都是顺理成章的,而用“埋单”表示“付账”让人莫名其妙,用它表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则更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因此,我认为,应当取“买单”而舍“埋单”。
“埋单”自有道理
李 亮
餐馆结账叫“埋单”,这是广东方言的用法。《广州话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有“埋单”无“买单”,“埋单”释义为“开单,结账”。这种用法是广东文化的缩影,包含了广东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提醒服务员“行埋来”(走过来),“埋”乃“靠近”,这种贴身服务既可方便顾客,又可避免餐馆的忙乱;二是服务员随时“记埋”(记下来)顾客吃的菜,让顾客明白消费,“埋”有“积累”的内涵;三是用餐结束时,服务员已经把顾客的消费数额预先“埋好”(算好),以免顾客久等结账的尴尬,“埋”又有“结算”的意思。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说的“买单”其实是对广东话“埋单”的误用,结账并不是把账单买下来,用“买单”表结账根本不通,也无法体现“埋单”的丰富内涵,结账使用“埋单”才是正确的。
粤语中的“埋”
王 锦
在粤方言中,“埋”(mái)除了有普通话中的“盖住、藏”的意思外,还有地域性极强的特定意义。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四种:
(1)靠拢,接近,如“埋口的”(近一点)、“埋身”(近身)、“埋位”(入座)、“埋尾”(收尾)、“行埋一边”(靠边站)等。
(2)对上一含义的引申,如双方交锋、冲突叫“埋牙”,采取行动叫“埋手”等。
(3)聚拢、汇集,如“埋口”(伤口愈合)、“埋堆”(扎堆)、“执埋”(分门别类地收拾东西)等。
(4)对第三种用法的引申,如汇总数据便叫“埋数”,结账就叫“埋单”。
了解了“埋单”一说的由来,我们就会明白,在餐馆结账应该说“埋单”,而不是“买单”。
埋单≠买单
罗炽勋
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茶楼、食肆都有“先食后付”的传统习惯。顾客用完餐后,招呼伙计:“埋单!”这个“埋单”原来是“执埋”和“开单”的缩略语。
过去的茶楼、食肆,往往根据餐具的大小或外形来规定食品的价格,伙计一看碗碟就知道所盛食品的价钱。伙计“执埋”了(分类清点)餐具,通过心算就能很快“开单”(把消费总额写在小单据上),让顾客到柜台交款。
“执埋”“开单”合称为“埋单”后,“埋单”就笼统地指“结账付款”了,并引申出“承担责任”的意思,如:“劣质产品,由谁埋单?”
至于“买单”在广州方言中则是“交钱取提货单”。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为免入境人士随身携带粮、油、彩电、洗衣机等的不便,港澳和国外一些商号开办了交钱拿提货单,在境内指定地点提货的服务,如“香港买单,广州提货”等。而到了上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则出现了像“深圳买单,香港提货”之类的服务。
可见,“埋单”和“买单”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两者不应混淆。
演化的轨迹
王 莉 陈明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网络时代的到来,汉语普通话包含的文化信息越来越丰富,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反映了这种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在全国“先行一步”,粤方言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在普通话中频繁出现。比如“生猛”“搞掂”“无厘头”等,当然还有“埋单”。
普通话吸收方言词语奉行的是“拿来主义”。如果“望文”能“生义”则不妨完整引用,如“生猛”;如果感到不太舒服又有改造的余地,则大胆地改造,如“搞掂”进入普通话后常被写作“搞定”,因为用“掂”表示“妥善”是粤方言的用法,普通话则以“定”表示“确定”;如果理解困难又难以改造,对不起,只好委屈一下,暂时不吸收了,像“无厘头”虽然随周星驰的电影也火过一阵,但受欢迎程度绝比不上“生猛”“搞定”之类,《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新词新义”部分收了“生猛”“搞定”未收“无厘头”就是证明。
与“搞掂”在普通话中多被写成“搞定”类似,“埋单”进入普通话后多写作“买单”。比如:
人们开始厌倦许多免费的信息大餐,开始为自己急需的知识和能力在网上“买单”。(《北京晚报》2002.1.6)
风流债后,“绑架”自己,亲哥逼妹为其风流债买单。(《天府早报》2003.7.19)
不仅如此,普通话中的“买单”很快就和粤语中的“埋单”一样,引申出了“承担责任”的意思。如:
谁为人身意外买单?(《西部商报》2002.7.24)
医生乱开处方,自己买单。(《南国都市报》2003.11.27)
这种“改头换面”其实很好理解。从全国范围看,清楚“埋”在粤语中的丰富含义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若不是对粤语有一定的研究,又有谁能探根溯源,说明“埋单”原本是“执埋”与“开单”的缩略语呢?
而“买”则不同,所有说汉语的人都熟悉,“买单”一目了然就是“结账”。吃完饭不叫“结账”,而叫一声:“小姐,买单!”既可显示自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能避免小姐听不懂的尴尬。“买单”既有异域色彩,又便于理解,自然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从“埋单”到“买单”,生动地说明了汉语各方言的相互影响与交融,说明了普通话对方言词语的吸收与创新。
“买单”“埋单”皆相宜
曹国军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了这两个词。在“埋单”词条下说:“〈方〉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现也用于其他娱乐性消费。原为粤语,传入北方话地区后也说买单。”而“买单”则有两个,“买单”1意思为:“金融市场作为买进凭证的单据。”而“买单”2的解释为:见埋单。因此,可以说“埋单”与“买单”是一对异形词。可能是从词源的角度考虑,《现汉》把“埋单”作为正条,把“买单”列为副条。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既收“埋单”又收“买单”。“埋单”的义项有二:(一)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泛指付钱;(二)比喻承担责任。而“买单”也有两个义项:(一)同“埋单(一)”;(二)指金融市场买进的凭证、单据。这里以“埋单”为正条,和《现汉》一样,而义项则比《现汉》多一个,更全面;但说“买单(一)”同“埋单(一)”,不够准确,“买单(一)”应是包含了“埋单”的两个义项的。
还有一些辞书也已经肯定了“买单”和“埋单”。钱乃荣主编《酷语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买单”一词,解释是:“结账、付款”,也写作“埋单”,源自粤语。《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收“买单”,解释是:(粤语)指“付账”,也作“埋单”。《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年版)则同时收录了“埋单”和“买单”,释“埋单”为“结账、会账”,“也作买单”,释“买单”则是“埋单”,意思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埋单”和“买单”可并行不悖,不必分出高下来。
买“买单”的账
王国锋
“埋单”与“买单”既然为异形词,就迟早有规范的一天,那该选谁呢?商务印书馆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委婉地表了个态:作为粤方言词,原写作“埋单”,进入普通话,则写为“买单”。接受这个态度的人不少,从现在两者的使用次数看,“买单”明显高于“埋单”。在“网络”上搜索,可找到“买单”的相关网页约550000处,而“埋单”的则是160000处。
用“买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势所必然,因为“买单”好懂。说得理论一点,就是它符合中国人使用文字“望文生义”的习惯,体现了汉语思维“具象性”特点(参见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说得实际一点,它为方言词怎样获得进入普通话的准入证又作了一次示范。汉语中类似的情况不少,如方言词“笔山”“骨董”“瞥扭”,进入普通话分别写成“瘪三”“古董”“别扭”。合理的改动,遵循的是词汇规范化“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埋单”才能保留其口语色彩和地方特色。对此,请大家不妨去读读周质平先生的《台湾语文发展的歧路》(《读书》2004.2)。周先生认为:用汉字写方言,口语色彩是保留了,但当这口语只有某一有限地区的人才能了解的时候,它也就成了“死文字”;方言汉字化的代价,是孤立自己,是自绝于多数。这从反面说明,方言词汇如果不以大众能接受的形式汇入普通话语海之中,命运是凶多吉少。
有趣的是,如今“买单”已经打入“埋单”的“老家”——广州,看来也不是所有的广东人都拒绝“买单”的。试看两例:
《为背景音乐买单 广州尚无企业付费》(《广州日报》2004.7.6)
《水货名车售后服务无人买单问题多多》(《广州日报》2004.8.29)
总之,吸收“埋单”却改写为“买单”,套用流行的说法就是:普通话吸收方言词,但不机械、盲目地引进。
该“埋单”时莫“买单”
孙 仲
在普通话里,“埋单”和“买单”都是新词,《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都未收录。在两者产生时间还不算长的情况下,只要不致造成误解,让其通用,未尝不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上的趋同,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优胜者”。但要选择的话,我认为在餐馆吃完饭“结账”,说成“埋单”更确切。
筛选异形词,通用性是一方面,理据性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从语源上看,很清楚,“埋单”是原形,而“买单”是变形。“埋单”的理据性在粤语中是非常清楚的,而“买单”不要说在粤语中不存在,就是在普通话中,“拿钱买账单”也是没道理的说法。
刚走出粤语圈,“埋单”确实不容易理解,于是,“买单”出现了。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买单”只是“埋单”的先导与桥梁。随着南北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粤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人们一旦明白了“买单”的源头是“埋单”,了解了“埋单”的真正内涵,就会很自然地放弃“买单”而选择“埋单”。
其实,近几年,“埋单”在非粤语区的使用,是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的。让我们看看下面的统计:《人民日报》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出现“埋单”2次,“买单”14次;2000年1月1日到2004年4月1日,出现“埋单”27次,“买单”48次。虽然“买单”的总数仍居上风,但2000年之后,“买单”的出现次数不过才翻了不到3.5倍,而“埋单”的出现次数翻了13.5倍!
此外,从系统性上看,“买单”还是一个专用术语,指金融市场作为买进凭证的单据,与之对应的是“卖单”,是指金融市场作为卖出凭证的单据。既然“买单”和“卖单”已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有其特殊的语义,为什么还不让“买单”和“埋单”划清界限、各司基职呢?而分工的结果,自然是让“埋单”“结账”,而让“买单”成为“单据”了。
可见,无论是从理据性、通用性,还是系统性上说,“埋单”都有理由超过“买单”成为首选。或许,也正是从多方面通盘考虑之后,《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才会作出以“埋单”为正条的选择吧。
编者附言
此次“会诊”,参与者多过平常,其中来自粤语区的比以往多得多,正是他们,说清了“埋单”的来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讨论,基本上可得出一个结论:来自粤语的“埋单”和经过变化的“买单”是一对异形词。“买单”的出现,满足了交际的需要,从“埋单”到“买单”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在运用中,是“买单”的流行让更多人认识了“埋单”;而有了“埋单”的存在,才让人能更准确地理解“买单”。
要在两者中选出一个正条,并不容易,但编者必须表态。可以肯定,“埋单”是源,“买单”是流,目前“买单”的流行,还不足以动摇“埋单”存在的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埋单”,“埋单”有可能会取“买单”而代之;但也可能“买单”人气日长,形成一峰独秀。总之,谁胜谁负,尚难逆料。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本刊认为首先要尊重方言区的选择。这个词语既然是以方言的身份进入普通话领域,那么,方言区怎么写,我们也应怎么写,否则,势必会导致混乱。如果有朝一日方言区也接受了“买单”,那我们自然也会改变立场。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11期)
Ⅷ 益寿文摘是骗子公司专骗老人是事实
报警人家不管这事儿
Ⅸ 益寿文摘报怎么订阅
益寿文摘报这要去你当地的邮电局去办理订阅。
Ⅹ 哪些杂志比较适合老人看我父母比较喜欢看杂志
老年人看抄的呀,可以考虑看看袭《益寿文摘》,这本杂志是关于老人养生健康方面的,他们应该会感兴趣的。
《益寿文摘》报由安徽省老年医疗保健研究所主办,安徽省卫生厅主管。创刊于 1987 年 7 月,是全国独家专谈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专业性报纸。
《益寿文摘》集古今中外养生知识精粹于一报,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报,集中体现了医疗专家办报之特色。由于《益寿文摘》报深受广大中老年读者的喜爱,读者不仅遍布全国,还远销国外,在日本、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也有众多的忠实读者。
这本针对中老年健康的杂志,相当的实用,里面有很多保健和养生的方法,每次我们去敬老院,总会带上厚厚的一叠,送给老人们。在一般的报刊亭是买不到的,你可以去网络杂志铺网找找,应该能找到。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予以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