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东一直亏损为什么一直要烧钱自建物流
双十一刚结束,京东就发布了2016年Q3的财报,主要数据如下:
很多刚进入互联网的人可能会比较意外,京东居然依然处在净亏损状态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长 51% 的净亏损,是说明京东经营水平很差吗?
甚至有媒体评论,质疑京东不知道是在挖金矿还是在掘坟墓,感慨说“站得高不一定望的远,但确实可以摔得狠”。看来,刘强东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进中国前十的富豪,作为一家持续巨亏企业的老板,还经常被不少人视为一个“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东多年持续亏损的财报,就认为刘强东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计是缺乏企业财务和金融的相关知识,也缺乏对互联网企业逻辑的认知。京东是经过多轮巨额融资后到美国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资人和股市上购买京东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于计算的金融师,他们之所以敢于跟着越做亏损越大的京东商城玩,并给出3、4百亿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东总有赚大钱的那一天。
1、亏损的背后
资本市场的反应给出了答案,在这份财报发布之后,股价暴涨 11.3%,说明华尔街对京东这家世界五百强的经营状况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上百亿的数字很多人可能感觉不明显,如果平均到每天来看可能会更清晰一些,每个季度 868 亿的 GMV,意味着京东上每天的商品销售高达 9.6 亿,每天有 440 万个订单新增,这可是相当大的数字啊!
目前平均每个订单额 217 元,若每个订单多赚 2 元钱,也就是相当于产品平均涨价 1%,京东就能直接实现盈利了,但为什么它不这么做呢?为什么不盈利的情况下,华尔街依然这么热捧京东呢?
首先,京东是有毛利的。
对于他们所销售的单品来看,基本都是高于进价销售的,所以会有毛利,但是均摊掉公司运营成本、物流建设成本、营销成本等,最后就变成了亏损的状态。
其次,京东的亏损是有意控制在一定范围的。
相比京东的资产、估值,亏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京东一直将亏损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低利润率促进了京东更快速的增长。
针对这点来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发展战略。
经济学上,有一个关于价格和用户的曲线图,当价格升高的时候,购买的用户就会减少,当价格降低的时候,购买的用户就会增多,所以经济学上,经常会去寻找利润最大化的那个点,在这个点的定价上,能够实现公司的总利润最大化。
不过,京东在这个曲线上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而是追求在亏损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追求用户增长的最大化。
通俗来讲,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价吸引更多的用户在京东上购买商品。
在电商产品里,尤其是大众类大销量的平台上,价格会是影响用户做决策的重要因素,价格越便宜,就会卷入越多的用户在京东上购买。
2、低利换用户的好处
积累更多的用户和销量对京东来说有很多好处:
A.更大的销量会极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
可以这样理解,1 个小区里送 10 件的成本,远远小于 5 个小区送 10 件的成本。对于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这种成本的降低就更加显著了。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某个镇上一个星期只有一个订单,快递员专程跑一趟去送这个快递,成本会有多高。
B.更大的销量让京东拥有更低的进货成本和更长的结账周期。
京东流量变大,成为不少商家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东在价格谈判上就有很大话语权,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京东上一些商品的进价不仅比线下门店的进价低,而且比淘宝店上的进价还更低,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很多的商品京东是等卖完了之后,才和商家全部结算的,更长的结账周期又能够让集团储备的周转现金大幅提高,这也是很重要的竞争力。
C.更大的销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
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购买习惯成为京东很好的竞争壁垒,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东在融资时出让同样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有进一步地促进建立更好的护城河。
这样来看,京东的发展战略是非常正确的,通过成本可控的低价实现用户的快速扩张,而不是忙着盈利变现。
3、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
京东目前还处在用户还在快速增长,如果对应到产品生命周期里,京东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呢?
京东目前还处在成长期,最近正在往四五线城市以及向农村扩张,用户和交易都还在快速扩张的时期。
之前有文章里提过,种子期主要目标的是验证商业模式,成长期是快速增长用户,成熟期才是变现的最重要时期。
当然,这里要声明一点,我们这里谈到的变现,是指企业以实现盈利为目标开始收费。也就是说,并不是企业开始收费就意味着企业开始变现了。
比如坐滴滴专车是要收钱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公司是不赚钱,甚至是贴钱的,我们不能说滴滴打车要钱就是在开始变现了,因为这个阶段连利润都没有。而当滴滴开始向司机收取较高的佣金时,这个时候就可以认为滴滴是开始变现了。
若是在成熟期之前,过早地进行了变现,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A.成长期变现,减缓用户数的增长,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B.种子期变现,透支还未积累的用户价值,无异于杀鸡取卵。
总结起来,最应该进行变现的时期应该就是产品的成熟期,此时最适合变现,也一定要变现,不然就失去了变现的黄金时期。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微博会拿阿里巴巴的投资,开始在产品界面上加入各种可能变现的新功能,即使有些确实非常影响用户体验,因为这个阶段再不变现,就没有机会了。
对于选择变现时机的理解,还可以用「用户价值账户」这个概念来理解,创造产品的价值、增加用户、保持活跃都是增加用户价值的行为,相当于往这个用户价值账户里存钱,等到我们想要变现的时候,就相当于从这个账户里取钱。
我们能够取钱的上限取决于,之前在这个账户里存了多少钱,对于一个还在指数增长的账户,过早取钱肯定就会减少本金,从而减少了未来的增值,影响未来的变现。
而且这个账户里所存的钱,更像是在鱼塘里养的鱼,最开始的时候,放进去的其实是鱼苗,如果鱼还很小或正在长大的时期就捕捞上来,肯定不是最佳的时期。而当都已经长大成为壮年的时候,如不及时捕捞变现,等到衰老病死(相当于用户流失)再变现就很难了。【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
在产品的高速成长期,别急着变现,通过免费或低利润的方式积累大量用户,建立竞争壁垒,等到进入成熟期之后,再进行变现会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
4、 结语
实际上,京东的战略”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常见现象。企业如果能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清楚,现金流足够支持,通过“烧钱”用钱换争夺市场的时间,不仅没错,而且是必须的。不然,发展就可能被对手们抢先,甚至错过时间的窗口。
因为从市场格局来说,互联网跟传统做饭馆生意不同,饭馆基本上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价格优势,什么时候开饭馆都不会晚;但互联网的某一市场,因为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一旦相对成熟,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领先者的优势巨大,该花钱的时候舍不得花钱或是没钱花,错过时机,再进入的代价可能会难以想象。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现在非常赚钱,但在网络、腾讯之后,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类似产品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烧钱,都是对的,至少得对市场和竞争格局有相对准确的预判分析,对能够掌握的现金或持续获得融资的形势,有相对准确的计算。如果中了太多创业神话的毒,认为创个业就能有人给投资,花起钱来“傻大笨粗”,太容易成为“先烈”了。
我觉得,对众多创业者来说,能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的概率,应该是小于百万分之一……
刘强东:京东电商其实早就开始赚钱了!
双十一前夕,刘强东在接受央视独家专访时表示,京东电商早就已经赚钱了,只是前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任何收益,京东过去几年曾经有过亏损,但是跟市面上的补贴,那种恶性亏损的公司有本质的区别。京东相信所有的投资和投入,未来都一定能够为股东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贰』 双十一电商疯狂赚钱,用户疯狂买买买,那到底谁亏了
必然是用户亏了啊,羊毛出在羊身上,买的没有卖的精,商家的千层套路会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错觉,其实大多数商家都是表面“挥泪甩卖”,暗地里捂着被子都能笑出声,双十一是电商老板们的狂欢。
最后:
各位朋友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不要等钱包被掏空之后,再后悔的“剁手”。
『叁』 双十一什么都没买,是真亏还是稳赚
又是一年双十一购物节的购物狂欢,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拼劲脑汁凑减免卷买东西,有人想都不想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人毫不在意并不购买商品,有人只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么你觉得双十一什么都不买,是真的亏了还是赚了呢?
所以说,想要双十一稳赚不亏,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买到真正的既需要由便宜的东西。
『肆』 从经济学角度看,双十一什么都不买,是亏了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理性人会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因此,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利用节日做促销其实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营销手段了。元旦、中秋、国庆、圣诞……只要是个节日,我们都能看到商场里五花八门的打折促销。但是,“双十一”促销之所以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节日促销都要成功,就是因为电商们不仅仅采用了传统的价格激励,还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激励。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类似“把谈恋爱的钱用来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这样的宣传。就是在这种全民消费的激励之下,很多人在双十一当日的消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约束。
价格弹性
需求定理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将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那么这种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弹性的
11月11日当天,很多网店的商品低至5折、3折甚至1折,我们也许会感到疑惑:他们真的能赚钱吗?还是不惜亏本也要随促销的大流?当运用需求价格弹性这一工具来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场促销大战中,大部分卖家的收益是远远超过他们平日里的收益的。
显然,商家绝对不会对大米之类的刚性消费品进行降价促销,一方面利润微薄,另一方面相关产品的促销对于销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于大米、食盐这些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装首饰等的需求量往往极易受到价格的影响。我们看到,恰恰是这一类——衣服、饰品、化妆品、家具等易受价格影响的商品,成为了“双十一”促销的主流。
『伍』 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双十一什么都不买很亏
在双十一逐渐从淘抄宝的袭个人促变成了全网的大家秀,我就觉得其是否有真的有利于消费者,毕竟在我看过了那些所谓的半价优惠实际是涨价后在折扣后,我觉得全网都不会真的去为了这一天半价下血本去促销,反而是利用消费者的折扣心理。我建议有需要就买,没需要就不用占这个“便宜”,平时的价格一定不会贵很多,也许你还会发现更低。
『陆』 双十一终极狂欢!什么都不买是亏了还是赚了
我觉得什么都不买是赚了,就像网上非常流行的那就话说的那样,不买立省百分百。就算是折扣力度再大的商品,也不可能白给买家。况且,双十一的商家当中,不少都是在玩套路,其实根本没有便宜多少,有些东西不买贵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也不是说双十一我们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一分钱也不花。该买还是要买的。所谓该买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管有没有活动,当下的这几天当中就会用到的东西。那完全可以趁着双十一的热度,把他买下来。就当凑个热闹也不错。
『柒』 双十一没买东西的人,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
今年的双十一来得有点早,各大平台从11月1日开始战斗。 你这次参加了吗? 出了问题。 如果双十一你什么都不买,你到底赚了还是亏了?
例如,“老人用老人卡免费,学生用学生证半价”。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区分价格可以满足“帕累托标准”,是高效的经济行为。通过区分价格,卖方获得的最大利益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值。 卖方实行统一价格的话,虽然可以实现收益,但是比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值小,在经济上效率低下。关于前段时间争论非常大的“杀手”行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不一定是坏事。 这给熟客一些好处,商户可以低价为生活客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增进社会福利。买还是不买取决于你是否合理
那么,回到双十一这个话题,到底是参加还是不参加?这从总体上看,双十一基本上对社会福利有促进作用,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具体来说,如果你合理,不管是买还是不买,你都不会吃亏。 如果你不买的话,作为上述第一类消费者,因为你本来就不打算买。 如果你参加的话,说明你是第二类消费者,在双十一确实有扩大消费的倾向。但是,如果你的喜好不那么合理的话,吃亏也可以不吃亏。
所以,这要看你是否真的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