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優惠大全 » 恢復高考有什麼優惠政策
擴展閱讀
寧波奧德賽優惠價格 2021-03-15 14:26:02
丹尼斯購物卡能掛失么 2021-03-15 14:25:58
淘寶購物指紋驗證失敗 2021-03-15 14:24:44

恢復高考有什麼優惠政策

發布時間: 2021-01-28 03:09:54

❶ 我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90年期間大學畢業生實行的是什麼就業政策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90年期間大學畢業生實行的是國家分配工作的政策。
1990年以後,畢業生開始雙向選擇,自主擇業。

❷ 恢復高考是哪一年 恢復高考政策

1977年10月21號,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並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內將於一個月後在全國容範圍內進行。與過去的慣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舉行的,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雖然按當時的學條件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是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重新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高考制度的恢復,使中國的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據了解,恢復高考後的二十多年裡,中國已經有1000多萬名普通高校的本專科畢業生和近60萬名研究生陸續走上工作崗位。1977年冬天,中國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1978年,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點二萬人。七七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七八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1977年,剛剛復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❸ 什麼是「第一學歷」

所謂「第一學歷」原本是指由各省市第一教育局頒發的學歷,現今通常是指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學歷。

第一、第二學歷的區分原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以前(計劃經濟背景下)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含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的上級是各省市第一教育局,畢業時頒發的學歷是由第一教育局頒發,稱之為第一學歷;

成人高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考等其它繼續教育形式則是由各省市第二教育局負責,頒發的學歷則稱為第二學歷,第二學歷指的是這種非脫產學習形式獲取的學歷。

第一學歷與第二學歷是同一層次的二種類型的學歷。

(3)恢復高考有什麼優惠政策擴展閱讀

學歷的類別

就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而言,我國的學歷類別可以劃分為:

1、小學、初中,屬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階段,高中(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提高,預計到2020年,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2、技工學校、職業高中、高等職業學校,屬於職業教育;對受教育者實施可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須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3、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范學校、高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屬於專業教育。接受的教育是以其教授專業知識為主,入學需統招,畢業辦理派遣證(報到證)。

4、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參考資料: 網路-第一學歷

❹ 我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00年期間大學畢業生實行的是什麼價政策

目前沒有機構發布此類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建議直接詢問教育部高教司。

祝你好運。

❺ 高考改革從哪年開始,具體政策是什麼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對於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從未停止。從全國統一試卷到全國多份試卷,從單一選拔到多元錄取,回溯37年間高考制度演變,一直在爭議中變革和前行。昨天,隨著《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新世紀高考改革的各項思路已逐漸清晰,一項更為全方位、系統的高考改革正在漸次展開。
70年代重新恢復高考眾人爭過獨木橋
1952年,我國的高考制度創立,「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
1977年,在鄧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復。全國570萬考生一起,走進了闊別11年之久的高考考場。當年共錄取了27.297萬人,高考錄取率僅有4.8%。恢復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試辦法,文理分科。在恢復高考的最初幾年,外語在很多省市並未列入總分,而是作為錄取重要參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命題。文理兩類都只考政治、語文、數學,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率僅為7%。兩次總計1180餘萬人的招考創下了中國乃至世界考試史上的紀錄。
1979、1980兩年,高考錄取率依然低於10%。直到1981年,高考錄取率才達到11%。
1984年,我國開始保送生的試點,即由中學推薦,高等學校考核同意,免予參加高考,直接進入高校學習。
1984年9月,英語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後的幾十年裡,英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考試科目。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的考試方法。針對高考傳統的命題方法和考試方式的缺陷,我國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
1985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8年,這項改革試驗擴大到語文、數學、英語等5個學科,英語科則擴大到全國17個省(市、區),涉及100萬考生,經過由點到面的改革實踐,上海、浙江先行試點普通高中畢業會考。
1989年7月,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試行高中會考制度,並在會考的基礎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當時,教育部門已經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突出,一些學生偏科嚴重,高考客觀上承擔了對高中教育教學有偏頗導向的責任。
1989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在全國推行。
90年代保送計劃實施考試科目多元化
20世紀90年代初,保送生計劃人數曾一度擴大。但保送過程中出現了中學為了提高名牌大學的升學率,「推良不推優」的傾向,出現了申報作假、幹部和教師子女保送比例過高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