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購平台 » 電視購物頻道收視率
擴展閱讀
寧波奧德賽優惠價格 2021-03-15 14:26:02
丹尼斯購物卡能掛失么 2021-03-15 14:25:58
淘寶購物指紋驗證失敗 2021-03-15 14:24:44

電視購物頻道收視率

發布時間: 2021-01-27 12:47:05

⑴ 電視台的收視率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調查數據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收視設備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閑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數據主要通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數據。另一部分是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數據,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周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鍾(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鍾)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信息。

另外還有一部分數據不屬於收視率調查數據,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數據,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視頻道屬性數據和電視節目播出數據。這部分數據一般由電視台提供或通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分數據,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數據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數據,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數據,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這樣組合運用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

⑵ 電視台節目的收視率是怎麼計算的

按照《廣播電視詞典》的解釋: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收視率分為家庭收視率和個人收視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視率大於個人收視率。北京廣播學院教授、電視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燕南說,目前業內以人數而不是家戶數為統計標準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劉燕南所著的《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是國內系統研究收視率的第一本專著。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電視劇收視率能否和《新聞聯播》比較?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在提供收視率時採用這樣的提法:某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僅次於《新聞聯播》,這種比較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

劉燕南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首先電視劇和《新聞聯播》不在同一個播出時段;其次,兩者面臨的不是同一個市場,《新聞聯播》面向全國,而更多的電視劇是區域性的,面向一個省或者一個城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提法,主要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很高,想以此來證明該電視劇的收視率很高,但最好不要做這樣的比較。」其次,劉燕南介紹,在某些地方,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可能高於《新聞聯播》,比如《還珠格格》在某些地方的收視率達到 60%,因為《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的,統計的基數太大。

那應該拿什麼數據作為某一部電視劇收視率的比較標准呢?劉燕南說,業內一般都是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所播電視劇的收視率作為比較的標准,或者以某一部有代表性的、曾經創造過收視神話的電視劇作為衡量標准。

■收視率能衡量電視劇的質量嗎?

劉燕南指出,收視分析中另一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將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簡單掛鉤。當收視率走高或走低時,便時常可以看到諸如「這是因為節目內容好(或不好)」之類的斷言。一般來說,收視率與節目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後者對前者的變化通常具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劉燕南說,衡量一個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好壞,不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准,還應該有滿意度的指標,「如果說收視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滿意度衡量的則是質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據介紹,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但滿意度很低,甚至會出現大家都看一部電視劇但邊看邊罵的現象;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滿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們不重視收視率,而現在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惟收視率馬首是瞻,這兩種情形都不對。」

其次是收視率也有造假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2002中國傳播論壇—————中國電視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痛斥假收視率的現象。他說自己所在的山東省一家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央視索福瑞和AC尼爾森提供的收視率為何不一樣?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爾森公司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兩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電視收視率市場上,央視—索福瑞占據了全國85%左右的市場份額,AC尼爾森公司占據10%左右,另外兩家比較大的公司是AC尼爾森媒介研究和上海的廣播電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業內人士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即使是同一地區同一時段同一部電視劇,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視率數據並不相同,有時還相差挺大。比如央視一套播出的《浪漫的事》,尼爾森的平均收視率是7%,而央視—索福瑞則為6%;又如2000年1月1日到9月23日杭州地區《新聞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是22.1%,AC尼爾森為4.6%。究竟哪一個數據更加准確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於調查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測量手段不一樣造成的:日記法和儀器測量法的結果肯定會有差異,應該說儀器測量法更准確一些,日記法往往是通過事後回憶來填寫的,因此誤差會大一些,而人員測量儀數據可以精確到1分鍾,這樣得到的收視率就會低很多。此外,由於樣本戶數不同、採用的計算體系不一樣等,也會造成收視率不一樣,「一般來說,雖然數字不一樣,但趨勢應該是一致的,否則用戶就會糊塗了。」

■哪些因素影響收視率?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相關鏈接

收視率之現實一種

根據2002年CSM提供的全國33個城市156個頻道的電視劇報告,在晚間17:00到24:00共播出1564部電視劇,平均收視率為 3.57%,其中國內劇為1461部,平均收視率為3.70%。2002年,全國七個地區中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是不同的,華北是《鐵齒銅牙紀曉嵐》,東北是《末路之中國刑偵一號案》,華東是《射鵰英雄傳》,華中是《火鳳凰》,華南是《風雲必勝》,西南是《少林武王》,西北是《浮華背後》。

2004年北京地區各月的收視冠軍(資料提供:央視—索福瑞)1月《天龍八部》11.5%,2月《關中往事》11.8%,3月《林海雪原》20.8%,4月《無鹽女》10.1%。

⑶ 收視率是怎麼算的,各個電視台是怎麼知道自己的電視台有多少人看的

按照《廣播電視詞典》的解釋: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收視率分為家庭收視率和個人收視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視率大於個人收視率。北京廣播學院教授、電視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燕南說,目前業內以人數而不是家戶數為統計標準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劉燕南所著的《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是國內系統研究收視率的第一本專著。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電視劇收視率能否和《新聞聯播》比較?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在提供收視率時採用這樣的提法:某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僅次於《新聞聯播》,這種比較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

劉燕南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首先電視劇和《新聞聯播》不在同一個播出時段;其次,兩者面臨的不是同一個市場,《新聞聯播》面向全國,而更多的電視劇是區域性的,面向一個省或者一個城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提法,主要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很高,想以此來證明該電視劇的收視率很高,但最好不要做這樣的比較。」其次,劉燕南介紹,在某些地方,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可能高於《新聞聯播》,比如《還珠格格》在某些地方的收視率達到60%,因為《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的,統計的基數太大。

那應該拿什麼數據作為某一部電視劇收視率的比較標准呢?劉燕南說,業內一般都是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所播電視劇的收視率作為比較的標准,或者以某一部有代表性的、曾經創造過收視神話的電視劇作為衡量標准。

■收視率能衡量電視劇的質量嗎?

劉燕南指出,收視分析中另一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將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簡單掛鉤。當收視率走高或走低時,便時常可以看到諸如「這是因為節目內容好(或不好)」之類的斷言。一般來說,收視率與節目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後者對前者的變化通常具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劉燕南說,衡量一個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好壞,不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准,還應該有滿意度的指標,「如果說收視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滿意度衡量的則是質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據介紹,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但滿意度很低,甚至會出現大家都看一部電視劇但邊看邊罵的現象;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滿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們不重視收視率,而現在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惟收視率馬首是瞻,這兩種情形都不對。」

其次是收視率也有造假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2002中國傳播論壇—————中國電視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痛斥假收視率的現象。他說自己所在的山東省一家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央視索福瑞和AC尼爾森提供的收視率為何不一樣?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爾森公司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兩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電視收視率市場上,央視—索福瑞占據了全國85%左右的市場份額,AC尼爾森公司占據10%左右,另外兩家比較大的公司是AC尼爾森媒介研究和上海的廣播電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業內人士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即使是同一地區同一時段同一部電視劇,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視率數據並不相同,有時還相差挺大。比如央視一套播出的《浪漫的事》,尼爾森的平均收視率是7%,而央視—索福瑞則為6%;又如2000年1月1日到9月23日杭州地區《新聞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是22.1%,AC尼爾森為4.6%。究竟哪一個數據更加准確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於調查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測量手段不一樣造成的:日記法和儀器測量法的結果肯定會有差異,應該說儀器測量法更准確一些,日記法往往是通過事後回憶來填寫的,因此誤差會大一些,而人員測量儀數據可以精確到1分鍾,這樣得到的收視率就會低很多。此外,由於樣本戶數不同、採用的計算體系不一樣等,也會造成收視率不一樣,「一般來說,雖然數字不一樣,但趨勢應該是一致的,否則用戶就會糊塗了。」

■哪些因素影響收視率?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相關鏈接

收視率之現實一種

根據2002年CSM提供的全國33個城市156個頻道的電視劇報告,在晚間17:00到24:00共播出1564部電視劇,平均收視率為3.57%,其中國內劇為1461部,平均收視率為3.70%。2002年,全國七個地區中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是不同的,華北是《鐵齒銅牙紀曉嵐》,東北是《末路之中國刑偵一號案》,華東是《射鵰英雄傳》,華中是《火鳳凰》,華南是《風雲必勝》,西南是《少林武王》,西北是《浮華背後》。

2004年北京地區各月的收視冠軍(資料提供:央視—索福瑞)1月《天龍八部》11.5%,2月《關中往事》11.8%,3月《林海雪原》20.8%,4月《無鹽女》10.1%。

⑷ 為什麼電視台能靠收視率賺得收入

首先得明確一點,電視台並不是依靠「收視率」取得收入,而是依靠提供「播出平台」取得收入。

「收視率」是衡量一個播出平台優劣的重要指標。收視率不帶來經濟效益。

在有廣告的前提下,收視率越高,意味著廣告的輻射人群越大,該時間段的廣告費用因為競價的關系就會越高,電視台因此獲益越高。

既沒有插播也沒有植入廣告的情況下,電視台的收視率還會為其帶來經濟效益嗎?

1、首先,電視台的收益模式不是單一的賣廣告,還有撥款和會費兩種收益模式。

撥款是根據撥款或者捐贈建立的公共電視台/頻道,比如國外一些宗教福音,公益頻道。或者是80年代初,市場化以前,咱們中國的電視台。

會費是依靠會員費維持收益的電視台。比如HBO,NHK,BBC

這些電視台是不允許出現廣告或者植入廣告的。NHK甚至不允許涉嫌推廣的人物和企業采訪,尤其是微妙時期的政治人物。

那麼在沒有廣告的情況下,收視率對電視台的影響就在於用戶數量。節目質量越好,收視率越高,可以期待的用戶數量就會越多,電視台收到的會費就越多,電視台收益越大。

2、而在政府撥款建立的公共電視台來說,收視率對電視台本身是沒有特別意義的。電視台是一個宣教平台,節目是為了傳播政府意見,引導民眾輿論和觀點。收視率高低,對政府有一點意義,對電視台本身沒有意義。

觀眾支付的費用根據收視率高低按比例分配?也就是說觀眾支付給電信運營商或廣電公司的收視費用電視台有資格分享嗎?如果有的話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收視率在影響這筆費用的分配?

中國的情況是,咱們每月18塊的有點電視費准確的來說是「有線電視收看維護費」,也就是僅僅是線路維護的費用。這些錢不會流入電視台。而是進了有線運營商口袋。

收視率會直接影響廣告費用大小。前些年央視廣告標王,永遠是新聞聯播前的30秒。新聞聯播眾所周知,在那個時間段是全國毫無爭議的收視第一節目。

90年代電視廣告已經有很多了,只是沒有現在這么多。

(4)電視購物頻道收視率擴展閱讀:

電視收視率是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視頻道(或某電視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電視觀眾總人數(或家戶數)的百分比。

作為「注意力經濟」時代的重要量化指標,它是深入分析電視收視市場的科學基礎,是節目製作、編排及調整的重要參考,是節目評估的主要指標,是制定與評估媒介計劃、提高廣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

雖然收視率本身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但是在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後卻是一系列科學的基礎研究、抽樣和建立固定樣組、測量、統計和數據處理的復雜過程

⑸ 電視台怎麼知道收視率的

收視率調查記錄的是觀眾收視行為結果,而非收視行為本身。但是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完全可以透視收視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收視行為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簡單地說,收視行為即選擇,包括看與不看的選擇,什麼時間看的選擇,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選擇,看多長時間的選擇,以及如何看(伴隨行為)的選擇。行為選擇的結果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下來,成為計算收視率和研究收視行為的基礎數據
由此可見,從收視率調查數據出發進行收視行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原始收視數據經過有效的整理、匯總和歸納,形成收視率指標,然後研究收視率所透視的收視行為模式,研究影響收視率變化和收視行為選擇模式形成與改變的諸種因素,研究收視率在反映收視行為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辦法。

基於調查數據計算收視率指標收視率

調查數據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收視設備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閑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數據主要通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數據。另一部分是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數據,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周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鍾(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鍾)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信息。

另外還有一部分數據不屬於收視率調查數據,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數據,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視頻道屬性數據和電視節目播出數據。這部分數據一般由電視台提供或通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分數據,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數據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數據,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數據,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這樣組合運用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下圖(圖1)列出了收視率指標的體系結構。

根據這一體系結構,收視率指標被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指標,指各種計算口徑的收視率,如按人計算的收視率、按戶計算的收視率、按時段計算的收視率、按節目計算的收視率、按目標觀眾計算的收視率等。另一類為派生指標,包括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如收視份額(或稱市場佔有率)、觀眾構成等,反映節目收視量的指標如開機率、總收視點(GRPs)、平均收視時間、到達率和暴露頻次等,反映節目收視偏好的指標如節目吸引力、觀眾重疊率、觀眾忠誠度等。這些指標有的更受電視台重視,因為其對指導電視節目編排更有意義;有的更受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重視,因為其對測算廣告投放成本、優化廣告投放策略更有意義。

這些指標的計算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公式。例如GGTAM中分別對總收視點、開機率、到達率、暴露頻次、收視份額等主要指標定義如下:

總收視點(GRPs:Gross Rating Points):某項廣告投放活動中各次插播點收視率的總和;開機率(HUTs/PUTs:Household/People Using Television):某特定時間段內按戶或按人的電視平均開機(不論看何頻道)百分比;到達率(Reach):作為觀眾收看某一系列節目或某一廣告排期插播點至少一次的累積百分比;暴露頻次(Frequency):一個廣告排期或一系列節目中觀眾的平均收看次數;收視份額(Audience Share):某一規定時段內,某特定頻道或節目的觀眾收視量占觀眾總收視量的百分比。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06/0517/11/2HAQFT5S0001124J.html

⑹ 電視台的收視率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按照《廣播電視詞典》的解釋: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收視率分為家庭收視率和個人收視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視率大於個人收視率。北京廣播學院教授、電視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燕南說,目前業內以人數而不是家戶數為統計標準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劉燕南所著的《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是國內系統研究收視率的第一本專著。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⑺ 電視台的收視率是怎麼統計的

在正式調查前 先安排幾次不同數量的實驗調查在實驗調查中運用統計學原理 然後再在很大的群體里 調用一小部分群體 用比如打電話的方法抽樣
收視數據是為了解節目收視情況以便實現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國多數電台和電視台都越來越注重收視數據的作用。媒介經營從「拍腦袋」、憑經驗到相信客觀數據是媒介經營管理和節目設置的一大進步。但是,數據的主要作用是為人所用,這些數據最終能用來干什麼,怎樣從繁雜的數據中獲得有用信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數據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文試圖為收視數據的利用提供一些建議。

收視數據指的是通過調查獲得的關於廣播電視節目收視情況的數據。按照使用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電視的收看數據和廣播的收聽數據。按照獲得數據的內容不同又可以分為收視數據和滿意度數據。我國主要採用收視數據。滿意度數據在香港和日本有一定的應用,這種數據主要是借鑒了商品的用戶滿意度指數,用來了解受眾對某媒體或某節目的滿意程度。我國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步從國外引進收視數據。1996年,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發了「關於在廣播電視系統推薦使用全國電視觀眾調查網電視收視率的通知」後,收視數據正式確立了地位。特別是最近幾年,各台都比較注重收視數據的作用,普遍都花錢從統計局、專業的收視率調查公司或市場調查公司購買數據。但是,無庸置言,我國對收視數據的有效分析、利用程度還比較低,收視數據的真正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

一、收視數據的作用

眼下,多數電台和電視台主要把收視數據用於台內的管理。比如什麼節目該上馬,什麼節目該裁掉;用來評獎和評優等。理論界也主要關注如何利用收視數據形成科學的節目評價體系。可以說,這種利用還停留在比較粗淺的水平上,沒有明確收視數據的真正用途,還沒有開發數據的主要作用。台內考評只是收視數據的用途之一,它在收視數據的諸方面的作用中不應該佔主要作用。想要了解收視數據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它的產生過程。

收視數據是利用統計方法,在作為總體的收視人群中抽取部分樣本,根據樣本的情況來推斷總體情況。它一般從以下幾種方式獲得:1、人員測量儀:一種可以記錄受眾收看或收聽時間的專門儀器,可以定時反饋給數據中心。2、日記卡:由受訪者填寫特定格式的表格,記錄自己的收視行為。3、面訪:通過上門或攔截訪問了解受眾的收視行為。4、電話訪問:由訪員向目標受眾打電話了解受眾的收視行為。

由於現在的電視收視率行業發展比較快,這兩種方法獲得的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好一點,有效訪問的成功率也比較高,特別是採用人員測量儀,數據的客觀性可以進一步的提高。所以這兩種方式在電視受眾調查中使用的比較多。後兩種方式主要用在廣播中的受眾調查中。

在問卷設計中(人員測量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問卷,但是它要求樣本戶提供背景資料。比如年齡、家庭人口數、收入等等)如果主要關注的是受眾收視的行為和動向,而不是不關心受眾對特定節目和欄目的滿意程度,那麼獲得的數據就是收視率;如果主要想了解受眾對特定頻道、欄目和節目的滿意程度,那麼數據就是收視滿意度。總之,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得到的數據,無論數據是收視率還是滿意度,目的都是為了了解受眾,受眾的眼球才是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收視率首先是用來了解受眾需求,從而為節目編排提供指導。專業人員收到每個樣本的收視情況後,都要匯總。把這些數據建立在一個大的資料庫裡面,然後進行分析。首先要分析節目和頻道的走勢,一般都要通過圖表體現出來。然後在傳播學知識的指導之下,利用高級的統計分析方法找出復雜的數據背後的規律。可以了解到哪些人在收看或收聽節目,他們的社會屬性如何,具有這種社會屬性的人對節目的興趣點在哪個地方。從而能夠調節節目的類型、風格等。讓節目更加適合這些受眾。

收視數據還可以幫助媒體了解到節目的實際受眾和目標受眾和目標受眾之間有哪些差別;節目的潛在受眾是哪些人,利用什麼途徑可以吸引這些潛在的受眾。根據這些信息再改進節目的風格,就可以有針對地提高節目的受眾人數的受歡迎程度。如果收視數據有變動,那麼變動的原因是受眾還是節目本身。找到這些原因就可以為長期的規劃提供幫助。

其次、收視數據可以協調媒體、廣告商和商家之間的關系。

隨著媒介市場的多元化,受眾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所以每個媒介都面臨著爭奪有限市場份額的局面。媒介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過度到買方市場:媒體已經不可能憑借自己的意願支配廣告客戶。廣告客戶在媒體中做廣告,首先要考慮這個廣告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效果。現在,我國的廣告效果監測手段還很不發達,在幾乎沒有能給特定廣告提供專業的效果監測的情況下,廣告客戶就只能憑借收視數據來確定在哪個地方做廣告。如果廣告是通過廣告公司 的代理,那麼商家首先就會問廣告商,為什麼選擇這個時段而不是選擇別的時段。廣告公司也只有通過收視數據才能給商家一個交代。總之,收視數據是聯系媒體、廣告商和商家的紐帶,在這三者中間起著調節作用。那些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收視水平的媒體必然會在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商家也可以利用更高的「接受人群」,達到好的經濟效益。

但是,收視數據在協調這些關系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局限。廣告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購買行為。受眾的最終購買一般要經過知(收看或收聽廣告)、情(對廣告從而對產品有好感)、意(購買的意願)、行(購買行為)四個階段。商家最關注的是第四個階段,也就是廣告是否刺激了商品的銷售行為。如果有了這種刺激作用,那麼廣告的投入產出比例是否合適。而收視數據主要關注的是收視行為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通過它只能了解到受眾是否觀看或收聽了廣告。卻不能確定這種廣告能不能轉化成最後的購買行為。廣告客戶通過收視數據來了解廣告效果時,其實是用第一個階段來推測第四個階段,所以經常會有誤差。比如,有的節目收視或收聽率很高,但是它的受眾可能集中在購買力有限的階層。那麼中高檔的消費品廣告就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效果。雖然收視數據有這樣的缺陷,但是在缺乏其他可信資料的情況下,還是媒介、廣告商和商家的最佳選擇。

二、收視數據的充分利用

收視數據的主要優點是它比經驗和常識更加科學。它可以突破個人的視野、情感的局限,提供更加實證的結論。媒體購買的收視數據一般有兩種形式:原始數據和已經作好的分析結果。除了很專業的媒介調查公司以外,多數的公司都不具有傳播學知識,對數據用戶的實際情況也不夠了解,所以最好媒體自己還要做進一步的分析。當媒體獲得原始數據獲得以後,得到的僅僅是節目的收聽和收看的指標。有些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指標;這數據的升降說明了什麼;它和那些因素有相關關系,或者有因果關系;怎樣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節目的定位和調整。這些都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甚至要做專門的調查尋求答案。.

如前文所說,收視數據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了解受眾,從而為節目製作提供信息。所以,了解節目的收視指數的上升或下降是比較初級的利用。媒體購買的收視數據還要盡可能的包括受眾的背景資料(主要是經過分析而挑選出來的、與受眾的收視行為有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的背景資料)。然後可以使用高級的統計分析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尋找真正影響收視行為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的節目調整才能夠提高節目的接受程度。單純的收視率或收聽率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例如,收視數據的上升或- 3 -下降不僅是受眾數量的改變,很可能是受眾群體的整體流動;持平的收視數據並不代表受眾屬性的穩定。比如,某個節目的收視調查中,收視率沒有明顯的改變,但是經過分析卻發現,受眾的個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卻在上升。表面上來看,節目的收視率比較穩定,所以節目不應該有大變動。但是實質上受眾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麼就應該改變節目的設計:或者使節目適合以前的受眾,以增加節目的收視;或者向高收入和高文化的水平靠攏,找出這類受眾感興趣的地方(訴求點),然後整個節目的設置向這方面靠攏,以便開發出節目的潛在受眾。

從目前來看,獲得收視數據主要通過以下程序:1、抽樣:由於收視數據涉及到某個地區的全部的擁有某種接收設備的人,所以人數很大。由於時間和經費的限制,所以不可能進行全面的普查來了解該地區每個人的收視情況。這樣做不僅客觀條件不允許,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一般都是採用科學的抽樣方法,從目標人群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樣本,來推測全體受眾的情況。科學的抽樣是影響最後數據有效性的關鍵。2、實施:有些是建立固定的被調查人群,長期對他們追蹤訪問;有些是每次都更換新樣本,每次都調查不同的人群。然後利用訪員記錄受訪者的收視行為。3、匯總、分析:把所有收集起來的數據錄入電腦做分析。4、總結結果:根據專門的傳播知識解釋這些數據,並且提供節目、欄目和頻道建議。為節目的設置、競爭廣告和媒介管理提供建議。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

1、因為的樣本是按照隨機原則抽取的,所以必然有隨機波動,收視數據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是正常的。它可以反映受眾總體的大致情況,卻不能完全代表全體受眾,所以比較這個月和上個月,這一周和上一周的收視數據的上升或下降的意義不太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分析出收視數據的回歸線(回歸方程),看節目的中長期的收視水平相對於回歸線(回歸方程)的上升和下降水平。並且看這些上升和下降是不是可以用偶然的波動來解釋。即使有非偶然的波動、也要找出合理的理論和事實解釋,才能夠確實得出節目收視情況的結論。輕易給節目和欄目下結論是很不可取的。

2、因為採用的是抽樣調查而不是普查,所以一些特定受眾的真實情況不可能得到反映,特別是當這些受眾的比例比較小的時候。比如說廣告商想做一個給占人口少數的特定人群使用的產品的廣告,他首先要了解這種人群的節目收視情況。如果媒體採用一般的收視數據,那麼由於數據是抽樣調查得到的,只訪問了總體中的一小部分,要了解的受眾又是少數人群,那麼在收視數據中這類人的數量就非常少,根本不具備代表性。在當媒體想要深入了解節目的收視情況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這時候,普通的收視數據的不足就暴露出來了。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必須針對這部分受眾組織專門的調查,用定量方法或質的研究方法來解決。

3、整體的數據來源於每個受訪者,在受訪者和最終數據之間有很多的中間環節。在現實中,有些數據採集公司對用戶不負責,數據採集的管理工作不完善,所以會影響數據的可信性。有時甚至完全不能反映受眾的真實情況。當媒體根據收視數據做決定時,首先要想這些數據的可信度有多高。避免在錯誤的信息基礎上作出錯誤的決定。

4、收視數據反映的是受眾的總體收視情況,發現不了受眾的態度。比如說,收視數據可以發現觀眾是否打開了電視(國外已經研製出來可以測量電視前是否有大型動物(它還分不清人和狗之間的區別)的收視儀,它可以監測出電視是否被開著,但是根本被觀看。但是,同樣遇到了一個問題,有時,電視前只蹲了一條狗;有時受眾開著電視,卻在呼呼大睡。)但是,受眾觀看電視的行為本身和態度卻很難被發現。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節目的收視率不是很高,但是,節目有自己固定的、忠誠度很高的節目。這些受眾對這些節目往往持有很肯定的態度。無論是節目改革還是台內評估,對這些節目都應該慎重考慮,不能僅僅根據收視數據做決定。

三、數據的長期利用

隨著大家對收視數據的重視和數據獲得手段的改進,從節目播出到獲得收視數據之間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例如,電視的收視率調查已經逐漸用人員測量儀代替了日記卡。日記卡是讓樣本戶自己記錄收視行為,然後由訪員定期回收的方法。一般來說回收周期是一周。也就是說,中間的時間間隔最少是一星期。人員測量儀是一種可以自動記錄受眾收視行為的儀器,比較先進的人員測量儀可以通過電話線傳輸當天記錄下來的數據。數據的短期利用也就越來越方便。但是,無論是評估節目還是為尋找影響收視行為的相關因素,僅僅是短期分析是遠遠不夠的。

從節目的評估來看,節目的短期升降說明不了太多問題。節目的收視數據是圍繞一條回歸線上下波動的,短期底於這條線或高於這條線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個節目更加受歡迎了,或者受歡迎的程度有所下降。收視數據反映的是收視的總體趨勢,而不是幾次確定的數目。這一點很象股票的走勢圖,它反映的也是升降的總體趨勢。股價的升降要從總體的走勢來分析,而不是偶然的升降。

此外收視數據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只有經過長期的數據積累才能發現規律。比如受季節的影響。實踐證明,收視指數一般在冬季會達到最高點,在夏季會達到最低點。所以,進行中短期分析的時候,最好參照已經積累的數據和規律。現在建立大型的資料庫是比較方便的。資料庫最好能記錄盡可能長的收視數據和影響收視數據的相關因素。越多的信息中就越能發現新規律,數據也越有說服力,結論就越有價值。

最後,還應該在大型事件和突發事件出現時,進行有針對的數據收集工作。突發事件和大型事件在媒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通過這些事件可以尋找出受眾對媒介的信任程度、第一求訴率、信息深度要求等。這些數據對媒介有很有價值,在媒介的經營和節目策劃非常重要。

總之,收視數據作為一種科學、系統的信息,在媒介經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發好、利用好收視數據可以起到節目調整、聯系廣告商和說服受眾等作用。當然它也有缺陷:只能記錄收視行為,不能記錄行為背後的情感和節目忠誠度。如果利用好收視數據,再結合其它方法,完全可以給媒介的內部經營和外部發展帶來全新的理念。

⑻ 電視購物有很多是欺騙消費者的,為什麼電視台還讓播

你明知道電視購物有很多很多的,都是在欺騙消費者,賣的東西質量不專好,有的甚至屬都沒有東西假貨。你都知道有這么多的幾率上當那為什麼你還要去買這個至於電視台讓不讓播是怎麼能上電視台播出的這個就是要看電視台在下邊的電紙書電視台外外面的采購新聞和采購這些商家的記者他們的問題了也許他們這些人拿了別人的好處就這樣呼呼隆隆的給報上去了他們說有實際東西是不是好的那麼電視台肯定台長不會下來去一個一個的驗證。真是出了一點問題他們也有話說啊東西那麼多肯定有一個兩個質量不好這也是正常的所以說咱們國家現在這種形式已經走遍了整個國家只要你給好處這下邊的這些小人他就敢做假。

⑼ 請問電視台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是如何統計的

請問電視台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是如何統計的
http://www.btfilm.net/info/4511-1.htm

按照《廣播電視詞典》的解釋: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收視率分為家庭收視率和個人收視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視率大於個人收視率。北京廣播學院教授、電視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燕南說,目前業內以人數而不是家戶數為統計標準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劉燕南所著的《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是國內系統研究收視率的第一本專著。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收視率能衡量電視劇的質量嗎?

劉燕南指出,收視分析中另一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將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簡單掛鉤。當收視率走高或走低時,便時常可以看到諸如「這是因為節目內容好(或不好)」之類的斷言。一般來說,收視率與節目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後者對前者的變化通常具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劉燕南說,衡量一個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好壞,不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准,還應該有滿意度的指標,「如果說收視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滿意度衡量的則是質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據介紹,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但滿意度很低,甚至會出現大家都看一部電視劇但邊看邊罵的現象;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滿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們不重視收視率,而現在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惟收視率馬首是瞻,這兩種情形都不對。」

其次是收視率也有造假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2002中國傳播論壇—————中國電視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痛斥假收視率的現象。他說自己所在的山東省一家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哪些因素影響收視率?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⑽ 電視台怎麼知道收視率

按照《廣播電視詞典》的解釋: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版或家戶數)占觀權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收視率分為家庭收視率和個人收視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視率大於個人收視率。北京廣播學院教授、電視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燕南說,目前業內以人數而不是家戶數為統計標準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劉燕南所著的《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是國內系統研究收視率的第一本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