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購物優惠 » naturescience購物攻略
擴展閱讀
寧波奧德賽優惠價格 2021-03-15 14:26:02
丹尼斯購物卡能掛失么 2021-03-15 14:25:58
淘寶購物指紋驗證失敗 2021-03-15 14:24:44

naturescience購物攻略

發布時間: 2021-02-24 07:19:55

1. Nature和science這兩本雜志有沒有中文版

截止2019年,還沒有。

《Nature》雜志1869年創刊於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涵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等領域。

自成立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17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科學》(英語: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英語: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1)naturescience購物攻略擴展閱讀

Science的發展:

1880年,紐約新聞記者約翰·邁克爾斯(英語:John Michaels)創立了《科學》,這份期刊先後得到了托馬斯·愛迪生以及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的資助。但由於從未擁有足夠的用戶而難以為繼,《科學》於1882年3月停刊。

一年後,昆蟲學家Samuel Hubbard Scudder使其復活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學》重新陷入財政危機,隨後被以500美元的價格轉讓給心理學家James McKeen Cattell。

2. 《nature》和《science》主刊與其子刊的檔次差距

《nature》和《science》的主刊定位為兼顧學術期刊和科學雜志,涵蓋了所有學科,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nature》和《science》的子刊偏向某一專業的專門針對某一類別的研究。

主刊與其子刊的檔次差距在於影響力或者影響因子:

1、根據期刊引證報告,《科學》在2014年的影響因子為31.477。nature影響因子為40.137(17年數據)。

2、Nature Geoscience是Nature08年創刊的地球科學子刊,14年影響因子10.39,這個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類有影響力的一區專業期刊裡面是很有含金量的。即使是Nature主刊,如果只考慮地球科學方面的文章的話,影響因子也很難超過15。

3、Nature Communcations是2010年創刊的新子刊,宗旨跟Nature主刊比較一致,2017-2018最新影響因子為12.353。

4、通過IF比較,某些子刊類的review甚至高於主刊,但綜合來看,主刊比其子刊更有影響力,也更難發文章。

(2)naturescience購物攻略擴展閱讀:

Nature系列刊物有三類:綜述性期刊,對重要的研究工作進行綜述評論;研究類期刊,以發表原創性研究報告為主;臨床醫學類期刊,對醫學領域重要的研究進展做出權威性解釋,並促進最新的研究成果轉變為臨床實踐。截止2018年1月14日下午,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包括Nature本身以Nature打頭的期刊已經52個,其中子刊為51個!

science旗下刊物有Science Advanc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

nature的論文不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學貢獻」,還必須「令交叉學科的讀者感興趣」。science的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此外《科學》也出版科學相關的新聞、關於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的觀點。

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時發子刊主刊。

科技論文基本以3種形式出現在《nature》和《science》:

(1)學術論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

(2)研究報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

(3)通訊:《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

兩刊的一個重要差別是《Science》允許參考文獻中在參考文獻號下列出一個以上的文獻,同時也允許在參考文獻下加入簡要註解說明等。這2點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許的。因此,在同一類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3. 網上在哪可以買到《Nature》和《science》原版雜志

買書籍,尤其是國外的雜志文刊,還是推薦你去亞馬遜

4. 如何訂閱《Science》《Nature》《Cell》,最好是英文原版

如果你在大學的話一般抄在大學里就有《Science》、《Nature》、《Cell》,這都是自然科學界的頂級刊物,不過都是英文的,短時間內不會有中文版本.一般在外文期刊室中陳列,方便的話去大學圖書館問問。

我知道《nature》是不單售的,要買就一年,都是周刊,很昂貴!另外兩種不清楚。推薦你有幾種辦法:
1。去外文出版社之類的出版社,比如進出口出版社就有大量外文書籍每年都到各大學展覽,同時你也可以訂購
2。去他們的官方網站去看English的原版,這會方便的,但需要有相關許可權。
3。在期刊主頁上RSS訂閱,你就可以獲知最新信息
4、在生物通、丁香園、小木蟲等學術論壇上,會有這些刊物的最新訊息解讀,可以去了解

5. nature,science裡面的圖為什麼那麼美觀

科學知識社會學然已經有將近30年的歷史了,但這個題目在國內可能還很專陌生。與其他相屬關學科相比,這一領域的引進算是比較慢的。這個現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一般來說,其他學科在10年左右就會傳到中國來,但科學知識社會學比這要晚了20年。

6. 要發多少篇NATURE,SCIENCE才算夠多

2篇以上。頂尖科學雜志,按SCI影響因子算兩雜志都有30多分,像我們中國博士回畢業的要求只要在3分以上的雜答志上發表一篇研究型文章就行。對比可知道這兩本雜志的高度。

德國物理學家、BELL實驗室的博士後J H SCHON,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發表了十五、六篇第一作者的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

(6)naturescience購物攻略擴展閱讀

如果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文章,中國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會得到一筆不小的財富。ArXiv的研究數據表明,中國的大學會給Nature、Science的第一作者平均43,000多美元(約合30萬人民幣)的獎勵,而最高可達165,000美元(約合110萬人民幣)。在大多數情況下,第一作者會得到現金獎勵。

獎勵金額排在中國大陸之後的是兩個海灣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在那裡,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也會得到一大筆獎勵。例如,多哈的卡達大學會獎勵Nature或Science的論文作者們最多13,700美元(約合9萬人民幣)。

而大部分獎金分給第一作者。一些大學甚至給很普通的文章獎勵,例如在影響因子低於1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也可以得到820美元(約合5,500人民幣)。

7. 訂閱《Nature》《science》的價格/方式 有無中文版

訂閱就好像沒見過有中文版,畢竟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是英文版比較權威這里提供幾個網站鏈接science》科學雜志: http://www.sciencemag.org/《科學在線》中國門戶網站(他們自封的): http://china.sciencemag.org/《nature》自然雜志 http://www.nature.com/index.html《nature》中文版網站 http://www.natureasia.com/ch/

8. 如何訂閱《Science》、《Nature》和《Cell》

如果你在大學的話一般在大學里就有《Science》與 《Nature》,不過是英文的,可能有中內文,我沒見過.方便的話去大學容圖書館問問。至於cell倒是沒有看到過。
推薦你有兩種辦法:1。去外文出版社之類的出版社,這種書要通過這類出版社向美國那邊訂閱拿到。
2。去他們的官方網站去看English的原版,這會方便的多
《Science》官網http://www.sciencemag.org/

9. Nature和Science的差異在哪裡謝謝!!!

《Nature》雜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該雜志自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突破,已成為當今自然科學界國際影響最大的重要期刊之一。收文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各個研究領域,尤其在生物學、醫學、物理學等領域卓有成就。許多新的發現、創新性的文獻大多首發於《自然》周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人類基因組序列測序結果的公布、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發現、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在《自然》周刊首先發表的。我國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也大多來源於《自然》周刊。 ::.Nature系列期刊自創刊伊始就秉承《Nature》的創刊宗旨,努力辦高質量的學術期刊,其影響因子在各自的領域里都名列前茅。 在[Nature] 和 [Science]發表的結 記得做學生時學校圖書館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雜志是影印的,雖然信息豐富,但這兩個看來是新聞性周刊雜志 ( Magazine ) 。影印書刊要滯後3個月到1年,見到已成舊聞,因此很少認真閱讀,但偶爾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記得當時對分形幾何的興趣,就是被[Nature]上的報道激起的。當時閱讀的,主要是新聞評論部分,也許這些雜志發表的論文離所學專業太遠,現在想不起來曾經讀過其中發表的什麽論文和快報。 後來到了歐洲,系級圖書館有了及時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漸開始閱讀得多起來。兩個雜志也到校園里促銷,記得還曾訂過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幾十荷蘭盾。接觸過促銷人員以後,才知道兩個雜志是科學界的引導性雜志。但看看周圍的成名的教授,絕大部分都沒有在這兩個雜志上發表過文章,在實驗室也很少聽到關於這兩個雜志的討論。到是記得一次和Julian談起建議在Nature發表論文,他用戲虐的語氣說,不必著急,你一輩子在這個雜志發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時Julian在荷蘭Twente大學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聲貫耳。後來到了Nancy ,一日看文獻機檢報告(那時還沒有聯機的資料庫,只能定題委託檢索) ,看到南錫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題為低溫甲烷氧化偶聯制乙烯,報道在金屬催化劑上600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們DCPR在ENSIC的課題組當時在做甲烷氧化偶聯動力學模型,採用的是氧化鑭做催化劑,反應溫度要800oC以上。討論工作時鄭重向 Guy-Marie Côme教授匯報,我們的同事發明了反應溫度極低的催化劑,建議是否用這一新催化劑做動力學研究。 Guy-Marie問 In which journal?,答Nature,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從此才認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與其它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漸的理會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區別。 Magazine是針對大眾的讀物,兼有科普、吸引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其它領域專家注意以促進合作的職能,因此必須吸引眼球和刺激興趣。 Journal是專業性的,必須客觀的記錄研究的進程,面對的讀者是小同行,因此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文獻。 1995年以後,祖國逐步進入了學術大躍進時代。中國作者的名字也進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開始幾年,很為他們驕傲,覺得國家給他們優厚的研究條件也是應該的。但漸漸的,感受到了不在這些雜志發表的壓力,學校一再出重獎政策,獎勵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的作者,在基金會和各種政府組織的項目論證中,[Nature]和[Science]論文作者成為極大優勢。漸漸的,經常聽到領導語重心長的教導,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發表論文?到2000年以後,竟然逐步成為一種歧視,似乎不在這兩個雜志發表就不是專業人員,就不能在中國做科學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學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慮小組的生存。遂認真閱讀兩個雜志的作者指南,對其中發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著實研究了一番,特別是中國作者的大作,更作為學習的重點。然而,越讀越膽小,人造金剛、碳管儲氫、拼接始祖之類的實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還是在自己的專業雜志發表的好,至少審稿人是小同行,在發表之前認真嚴肅的審稿,可幫助修正一時的沖動。 呵呵上面有個是引得李永丹教授的一片博文,有點經典。

10. 為什麼OLAY的那款nature science滋潤的那款賣得這么好啊

買了粉色瓶子那款,感覺還不錯!好大瓶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