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十一秒殺 » 雙十一虧損了為什麼還要做
擴展閱讀
寧波奧德賽優惠價格 2021-03-15 14:26:02
丹尼斯購物卡能掛失么 2021-03-15 14:25:58
淘寶購物指紋驗證失敗 2021-03-15 14:24:44

雙十一虧損了為什麼還要做

發布時間: 2021-03-04 08:13:36

『壹』 京東一直虧損為什麼一直要燒錢自建物流

雙十一剛結束,京東就發布了2016年Q3的財報,主要數據如下:

很多剛進入互聯網的人可能會比較意外,京東居然依然處在凈虧損狀態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長 51% 的凈虧損,是說明京東經營水平很差嗎?
甚至有媒體評論,質疑京東不知道是在挖金礦還是在掘墳墓,感慨說「站得高不一定望的遠,但確實可以摔得狠」。看來,劉強東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進中國前十的富豪,作為一家持續巨虧企業的老闆,還經常被不少人視為一個「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東多年持續虧損的財報,就認為劉強東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計是缺乏企業財務和金融的相關知識,也缺乏對互聯網企業邏輯的認知。京東是經過多輪巨額融資後到美國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資人和股市上購買京東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於計算的金融師,他們之所以敢於跟著越做虧損越大的京東商城玩,並給出3、4百億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東總有賺大錢的那一天。
1、虧損的背後
資本市場的反應給出了答案,在這份財報發布之後,股價暴漲 11.3%,說明華爾街對京東這家世界五百強的經營狀況是非常滿意的。
對於上百億的數字很多人可能感覺不明顯,如果平均到每天來看可能會更清晰一些,每個季度 868 億的 GMV,意味著京東上每天的商品銷售高達 9.6 億,每天有 440 萬個訂單新增,這可是相當大的數字啊!
目前平均每個訂單額 217 元,若每個訂單多賺 2 元錢,也就是相當於產品平均漲價 1%,京東就能直接實現盈利了,但為什麼它不這么做呢?為什麼不盈利的情況下,華爾街依然這么熱捧京東呢?
首先,京東是有毛利的。
對於他們所銷售的單品來看,基本都是高於進價銷售的,所以會有毛利,但是均攤掉公司運營成本、物流建設成本、營銷成本等,最後就變成了虧損的狀態。
其次,京東的虧損是有意控制在一定范圍的。
相比京東的資產、估值,虧損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京東一直將虧損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圍內,不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低利潤率促進了京東更快速的增長。
針對這點來具體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制定這樣的發展戰略。
經濟學上,有一個關於價格和用戶的曲線圖,當價格升高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減少,當價格降低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增多,所以經濟學上,經常會去尋找利潤最大化的那個點,在這個點的定價上,能夠實現公司的總利潤最大化。

不過,京東在這個曲線上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而是追求在虧損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追求用戶增長的最大化。
通俗來講,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價吸引更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商品。
在電商產品里,尤其是大眾類大銷量的平台上,價格會是影響用戶做決策的重要因素,價格越便宜,就會捲入越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
2、低利換用戶的好處
積累更多的用戶和銷量對京東來說有很多好處:
A.更大的銷量會極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
可以這樣理解,1 個小區里送 10 件的成本,遠遠小於 5 個小區送 10 件的成本。對於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這種成本的降低就更加顯著了。你可以設想一下,若是某個鎮上一個星期只有一個訂單,快遞員專程跑一趟去送這個快遞,成本會有多高。
B.更大的銷量讓京東擁有更低的進貨成本和更長的結賬周期。
京東流量變大,成為不少商家銷售產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東在價格談判上就有很大話語權,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京東上一些商品的進價不僅比線下門店的進價低,而且比淘寶店上的進價還更低,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很多的商品京東是等賣完了之後,才和商家全部結算的,更長的結賬周期又能夠讓集團儲備的周轉現金大幅提高,這也是很重要的競爭力。
C.更大的銷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
巨大的流量和用戶購買習慣成為京東很好的競爭壁壘,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東在融資時出讓同樣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資金,這些資金有進一步地促進建立更好的護城河。
這樣來看,京東的發展戰略是非常正確的,通過成本可控的低價實現用戶的快速擴張,而不是忙著盈利變現。
3、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
京東目前還處在用戶還在快速增長,如果對應到產品生命周期里,京東目前處在哪個階段呢?

京東目前還處在成長期,最近正在往四五線城市以及向農村擴張,用戶和交易都還在快速擴張的時期。
之前有文章里提過,種子期主要目標的是驗證商業模式,成長期是快速增長用戶,成熟期才是變現的最重要時期。
當然,這里要聲明一點,我們這里談到的變現,是指企業以實現盈利為目標開始收費。也就是說,並不是企業開始收費就意味著企業開始變現了。
比如坐滴滴專車是要收錢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滴滴公司是不賺錢,甚至是貼錢的,我們不能說滴滴打車要錢就是在開始變現了,因為這個階段連利潤都沒有。而當滴滴開始向司機收取較高的傭金時,這個時候就可以認為滴滴是開始變現了。
若是在成熟期之前,過早地進行了變現,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A.成長期變現,減緩用戶數的增長,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
B.種子期變現,透支還未積累的用戶價值,無異於殺雞取卵。
總結起來,最應該進行變現的時期應該就是產品的成熟期,此時最適合變現,也一定要變現,不然就失去了變現的黃金時期。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微博會拿阿里巴巴的投資,開始在產品界面上加入各種可能變現的新功能,即使有些確實非常影響用戶體驗,因為這個階段再不變現,就沒有機會了。
對於選擇變現時機的理解,還可以用「用戶價值賬戶」這個概念來理解,創造產品的價值、增加用戶、保持活躍都是增加用戶價值的行為,相當於往這個用戶價值賬戶里存錢,等到我們想要變現的時候,就相當於從這個賬戶里取錢。

我們能夠取錢的上限取決於,之前在這個賬戶里存了多少錢,對於一個還在指數增長的賬戶,過早取錢肯定就會減少本金,從而減少了未來的增值,影響未來的變現。
而且這個賬戶里所存的錢,更像是在魚塘里養的魚,最開始的時候,放進去的其實是魚苗,如果魚還很小或正在長大的時期就捕撈上來,肯定不是最佳的時期。而當都已經長大成為壯年的時候,如不及時捕撈變現,等到衰老病死(相當於用戶流失)再變現就很難了。【製造業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注】
在產品的高速成長期,別急著變現,通過免費或低利潤的方式積累大量用戶,建立競爭壁壘,等到進入成熟期之後,再進行變現會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在正確的階段,做正確的事。
4、 結語
實際上,京東的戰略」一直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常見現象。企業如果能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目標清楚,現金流足夠支持,通過「燒錢」用錢換爭奪市場的時間,不僅沒錯,而且是必須的。不然,發展就可能被對手們搶先,甚至錯過時間的窗口。
因為從市場格局來說,互聯網跟傳統做飯館生意不同,飯館基本上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價格優勢,什麼時候開飯館都不會晚;但互聯網的某一市場,因為網路效應和鎖定效應,一旦相對成熟,往往會形成自然壟斷或寡頭壟斷市場,領先者的優勢巨大,該花錢的時候捨不得花錢或是沒錢花,錯過時機,再進入的代價可能會難以想像。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現在非常賺錢,但在網路、騰訊之後,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類似產品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燒錢,都是對的,至少得對市場和競爭格局有相對准確的預判分析,對能夠掌握的現金或持續獲得融資的形勢,有相對准確的計算。如果中了太多創業神話的毒,認為創個業就能有人給投資,花起錢來「傻大笨粗」,太容易成為「先烈」了。
我覺得,對眾多創業者來說,能成為下一個劉強東的概率,應該是小於百萬分之一……
劉強東:京東電商其實早就開始賺錢了!
雙十一前夕,劉強東在接受央視獨家專訪時表示,京東電商早就已經賺錢了,只是前幾年只有投入沒有任何收益,京東過去幾年曾經有過虧損,但是跟市面上的補貼,那種惡性虧損的公司有本質的區別。京東相信所有的投資和投入,未來都一定能夠為股東和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

『貳』 雙十一電商瘋狂賺錢,用戶瘋狂買買買,那到底誰虧了

必然是用戶虧了啊,羊毛出在羊身上,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的千層套路會讓消費者產生佔便宜的錯覺,其實大多數商家都是表面“揮淚甩賣”,暗地裡捂著被子都能笑出聲,雙十一是電商老闆們的狂歡。

最後:

各位朋友請一定要控制好自己,不要等錢包被掏空之後,再後悔的“剁手”。

『叄』 雙十一什麼都沒買,是真虧還是穩賺

又是一年雙十一購物節的購物狂歡,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拼勁腦汁湊減免卷買東西,有人想都不想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有人毫不在意並不購買商品,有人只買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那麼你覺得雙十一什麼都不買,是真的虧了還是賺了呢?

所以說,想要雙十一穩賺不虧,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買到真正的既需要由便宜的東西。

『肆』 從經濟學角度看,雙十一什麼都不買,是虧了嗎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理性人會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因此,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利用節日做促銷其實是一個比較老套的營銷手段了。元旦、中秋、國慶、聖誕……只要是個節日,我們都能看到商場里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但是,「雙十一」促銷之所以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節日促銷都要成功,就是因為電商們不僅僅採用了傳統的價格激勵,還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激勵。簡單來說,無非就是類似「把談戀愛的錢用來給自己買件像樣的衣服」這樣的宣傳。就是在這種全民消費的激勵之下,很多人在雙十一當日的消費超出了自己的預算約束。

價格彈性

需求定理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將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價格彈性衡量的是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那麼這種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彈性的

11月11日當天,很多網店的商品低至5折、3折甚至1折,我們也許會感到疑惑:他們真的能賺錢嗎?還是不惜虧本也要隨促銷的大流?當運用需求價格彈性這一工具來進行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場促銷大戰中,大部分賣家的收益是遠遠超過他們平日里的收益的。

顯然,商家絕對不會對大米之類的剛性消費品進行降價促銷,一方面利潤微薄,另一方面相關產品的促銷對於銷量的影響並不明顯。不同於大米、食鹽這些缺乏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裝首飾等的需求量往往極易受到價格的影響。我們看到,恰恰是這一類——衣服、飾品、化妝品、傢具等易受價格影響的商品,成為了「雙十一」促銷的主流。

『伍』 為什麼人們總是覺得雙十一什麼都不買很虧

在雙十一逐漸從淘抄寶的襲個人促變成了全網的大家秀,我就覺得其是否有真的有利於消費者,畢竟在我看過了那些所謂的半價優惠實際是漲價後在折扣後,我覺得全網都不會真的去為了這一天半價下血本去促銷,反而是利用消費者的折扣心理。我建議有需要就買,沒需要就不用占這個「便宜」,平時的價格一定不會貴很多,也許你還會發現更低。

『陸』 雙十一終極狂歡!什麼都不買是虧了還是賺了

我覺得什麼都不買是賺了,就像網上非常流行的那就話說的那樣,不買立省百分百。就算是折扣力度再大的商品,也不可能白給買家。況且,雙十一的商家當中,不少都是在玩套路,其實根本沒有便宜多少,有些東西不買貴就已經很不錯了。

該買就買

當然,也不是說雙十一我們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一分錢也不花。該買還是要買的。所謂該買的東西,就是那些不管有沒有活動,當下的這幾天當中就會用到的東西。那完全可以趁著雙十一的熱度,把他買下來。就當湊個熱鬧也不錯。

『柒』 雙十一沒買東西的人,究竟是賺了還是虧了

今年的雙十一來得有點早,各大平台從11月1日開始戰斗。 你這次參加了嗎? 出了問題。 如果雙十一你什麼都不買,你到底賺了還是虧了?

三是對不同的市場和消費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

例如,“老人用老人卡免費,學生用學生證半價”。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區分價格可以滿足“帕累托標准”,是高效的經濟行為。通過區分價格,賣方獲得的最大利益等於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值。 賣方實行統一價格的話,雖然可以實現收益,但是比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值小,在經濟上效率低下。關於前段時間爭論非常大的“殺手”行為,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不一定是壞事。 這給熟客一些好處,商戶可以低價為生活客人提供產品和服務,增進社會福利。買還是不買取決於你是否合理

那麼,回到雙十一這個話題,到底是參加還是不參加?

這從總體上看,雙十一基本上對社會福利有促進作用,能增進整個社會的福利。具體來說,如果你合理,不管是買還是不買,你都不會吃虧。 如果你不買的話,作為上述第一類消費者,因為你本來就不打算買。 如果你參加的話,說明你是第二類消費者,在雙十一確實有擴大消費的傾向。但是,如果你的喜好不那麼合理的話,吃虧也可以不吃虧。

所以,這要看你是否真的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