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白酒漲價
因為糧食貴了唄
㈡ 為什麼白酒漲這么厲害
1、物價上漲推白酒漲價。
有一種說法稱,除了宏觀經濟環境的大手推動和「消費稅新政」影響,全球糧價上漲、國內水價上調等,也是這次白酒漲價的幕後推手之一。糧食價格的上漲,酒類產品勢必會隨之漲價,低端酒類對於糧食價格更為敏感。壓力不光在此。水價、石油價格的上漲,也給釀酒行業的成本壓力帶來影響。
2、高檔白酒成消費主力,控量保價或為漲價主因。
消費升級,使高檔白酒成為消費主力產品。現在,在很多沿海城市,婚宴用酒一定要喝高檔白酒已成為一種時尚和風俗,這也造成了茅台、五糧液旺盛的市場需求,成為其敢於漲價的社會基礎。一般來說,企業漲價行為會受到市場的制約,由於漲價會影響商品的銷售,所以企業一般都會謹慎出台漲價措施。白酒行業也屬充分競爭性行業,按說企業同樣會慎重提高產品價格,但是由於高檔白酒銷售一方面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一方面又有公款消費支撐,而公款消費又一定程度上具有對商品漲價不敏感的特點,所以白酒企業不擔心漲價會對產品銷售造成大的影響。另外,茅台、五糧液等高端白酒敢於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漲價運動,在於他們還看到,漲價其實還是打擊對手的一個有效暗器。由於消費者對國家名酒非常認可,只要是國家名酒,在沒有其他附加值吸引消費者的前提下,價格最高的當然就是第一品牌。這一規則很快被一些白酒企業決策者們洞悉,於是他們就想方設法地把價格往上提。當然,在當時這種提價還不像現在這樣赤裸裸和明目張膽,於是,他們就想出了一個頗具創造性的「控量保價」模式,把價格悄悄地「做」上去。
控量保價的第一步是「飢餓療法」,即按市場實際需求適當控制供貨量。
第二步是待市場「飢餓」到一定程度,渠道和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愈感強烈之際,廠家開始宣布上調出廠價格。對於已經飢餓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此舉猶如火上澆油,高端名酒的品牌知名度和稀缺性立即被烘托出來,經銷商積極進貨備貨,甚至囤貨,消費者也覺得一酒難買,越漲越喝,市場呈現價升量增勢頭。
第三步是廠家根據市場需求,控制貨源的「水龍頭」進行調控,定期上調出廠價格,名酒價格一路走高,高端產品品牌形象也更加鮮明突出。
㈢ 為什麼雙十一 價格不降反漲了很多 我用喵喵折看過最近三個月價格,全部都是漲的 有的是臨時漲的!
這是營銷策略,先把價格提上去,然後再打折賣,標注打折其實有很多比原來不打折時候都貴。
㈣ 白酒為什麼一直上漲
白酒上漲是冬天漲價了,冬天的白酒很貴,過了年開了春就便宜了。
㈤ 為什麼高端白酒漲價這么厲害
我是五糧液天貝春的安徽省代理,高端白酒漲價主要因為春季快到了,春節是白酒的銷售旺季,佔全年銷售額的一半以上,而高端白酒的產量有限,所以要漲價呀
㈥ 為什麼雙十一好多平時買的商品都會漲價好多啊
因為借著搞雙十一的活動掙錢啊,畢竟很多人平時都不看的,你平時看得知道什麼價格,沒看的肯定不知道了,知道雙十一就趕緊搶了,有的商家是先提價再搞活動,總之商家肯定不做賠本的買賣的。
㈦ 近幾年為何連白酒都開始漲價了
自2012年以來,中國白酒行業一直處於調整期。目前,許多白酒企業已經報告價格上漲。除了龍頭企業茅台之外,劍南春、瀘州老窖、洋河等白酒企業已經採取了行動。他們都在這逆勢中漲價了。五糧液的價格已經漲到每瓶679元。瀘州老窖的主要產品國窖1573的價格也在5月份上漲。洋河天之藍和海之藍的價格也上漲了2-4元。
中高端白酒的價格也在逐漸上漲。據了解,山東的一個地方白酒品牌溫河大王旗幟版的價格也上漲了。原來每瓶198元的價格現在是每瓶218元,團購價格也從每瓶138元漲到了168元。安徽還有一個白酒品牌——宣酒。每瓶宣酒的出廠價也提高了5元。真的是春天嗎?這確實是一個意見問題。
㈧ 白酒漲價的原因
對於白酒漲價,來自業內外及媒體方面的聲音很多,一般的通用解釋是糧食、包裝材料、原輔料、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一路上升。作為一個在行業工作15年的營銷人,究竟如何看待漲價背後的原因呢?
實際上,白酒漲價,雖有原材料如紙張、糧食、人力成本等不斷上升的原因;更是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價位持續上移。
我們都知道白酒生產工藝對產品帶來的成本壓力究竟有多大。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無論投資拉動、成本推動,還是經濟結構調整,其最終的一個表現結果就是,從最上游的初級產品到相關的下游產品,價格上升是必然規律。這也是經濟學理論中關於通貨膨脹的一種類型。
既然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漲價,從成本推動角度看,白酒漲價就是經濟大勢在白酒產業的必然表現。
投資、消費和出口——GDP的三駕馬車,拋開出口,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是推動成本上漲的一個原因,這是從生產領域推理的結論。那麼從消費角度看又有什麼不同?沿著這一思路分析,我發現一個很吃驚的結論:消費者要求的價位越來越高,是白酒不斷漲價的核心原因!
為什麼說消費者喝酒價格越來越高推動了白酒漲價?我們每個人都仔細想想,幾年前同學朋友戰友之間自飲或聚飲喝什麼價位的酒?現在呢?我曾對身邊的不少朋友做過喝酒場合和消費價格的口頭調查:在鄭州市場,十年前的自飲和聚飲大多數在每瓶酒30元左右,現在低於80元的酒幾乎都感覺拿不出手了。
再看政商務招待,十年前喝酒大約集中在每瓶100~200元之間,極少數貴賓的往來招待大概300~400元。現在招待最高級的貴賓,至少800元每瓶;一般的客人招待,單瓶酒也在300~500元之間。
價格低了感覺拿不出手的背後是什麼?就是白酒消費的一個本質需求——面子——消費者「個人面子」或者說政商務的「集體面子」在升值!無論哪個消費,因為個人或單位的「面子」越來越值錢,也就推動了白酒價格的不斷抬升。
也就是說,因為消費者個人或者組織法人的收入越來越高,從身份、地位、圈層的匹配要素看,需要消費價格越來越高的酒,所以推動了白酒的漲價——或者借新產品順勢漲價。說到底,企業的漲價行為,只是迎合了消費者對白酒的一個潛在的本質需求而已。
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茅台」價格成了市場的風向標,是「茅台」價格的上漲不斷刺激著消費者心智的改變,讓大家對在不同場合消費什麼價位的白酒,有了自然而然的心理認知。
因此歸根結底,白酒漲價的根本原因,一是「茅台」作為行業龍頭的不斷漲價拉升了消費者心理認知與消費定勢;二是消費者和單位的面子升值推動了消費價格的提高。在雙向作用的推動下,形成了自2003年以來連續七年的白酒漲價。
如果這個觀點會挨罵,不妨請每個人站在消費者角度再想想,白酒不屬於生活必需品,不是剛性需求。從微觀經濟學分析,供給和需求都存在彈性,那麼對一線和二線強勢品牌持續不斷的漲價,你為什麼要買單呢?通俗點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