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社交購物的定義
網路社交購物在國外也稱為Shopping share, 在這一領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Kaboodle,但最終的選擇卻版是Etsy,因為後者更具創權新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Etsy更像是拍賣網站eBay,而不是一個社交網路社交購物網站。但是,我們非常看好它提供的各項新功能,例如「按顏色購物」、「時間機器」、以及「地理定位」等等。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也看好英國新興網站Crowdstorm和大眾的選擇——ThisNext。
② 什麼是移動社交電商
移動社交電商的獨特性:
1)「去購物」轉變為「在購物」,這是移動社交電商最核心的特點。
由於移動互聯網實現了24小時在線,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這大幅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而社交平台的介入,讓更多購物信息滲透到碎片化社交場景中,移動購物也就有了隨時隨地的可能。翻翻朋友圈、聊聊微信群的功夫,我們就可以看到好友分享的購物信息,並直接下單;完成購買後,還可以將我們的商品分享在朋友圈或者購物圈,直接通過評論點贊的方式實現互動。購物成為了社交的一種手段,移動社交電商真正實現了「在購物」的24小時狀態。
2)流量的二次分發。
社交的最大紅利來自於流量能夠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再分發。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會在各類社交渠道被多次轉發、裂變,這也是移動社交電商的特點,傳播裂變的過程幫助商家獲得更有效的推廣,更低成本的流量。在這個環節中基於微信和手機QQ這兩大強勢社交軟體的京東具有極大的優勢,擁有了微信和手機QQ ,就擁有了最重要的流量入口和分發平台。
3)建立購物的生態圈。
傳統購物沒有任何生態圈,更多依靠流量的帶入,移動社交電商則是有生態圈的。京東作為國內最大的自營式電商平台,接入了國內最大的社交平台的微信和手機 QQ入口,使京東微信手機QQ購物形成「社群流量-口碑推廣-電商流量」的全新商業邏輯。通過推薦信息內容化、推廣渠道媒體化、流量場景碎片化和用戶管理大數據化等方式,京東使用戶更加便捷地通過社交平台完成購物過程。
4)更豐富的玩法,讓購物變得好玩。
京東微信手機QQ購物的購物圈曬單,好友代付,SNS紅包等讓購物變得更有「創意」。比如范冰冰,林志玲,劉濤,鹿晗等大量明星在京東購物圈曬單,粉絲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偶像在買什麼,用什麼,喜歡什麼,然後享受同樣的商品和服務。購物的過程變得更好玩、更新鮮。
移動社交電商符合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在現在這樣的眾享惠的契機下,眾分享、惠生活,通過社交群體的分享互動滿足越來越小眾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社交化的多場景、多形態、多玩法,實現了在社交平台上完成整個購物黃金流程,由以往的「去購物」轉變為了「在購物」。
望採納喲!O(∩_∩)O謝謝!
③ 社交購物元素怎麼玩
社交購物一度被業界和媒體斥為「偽命題」,但是目前社交網路的無所不在,基於社交網路或社交元素的電商模式遠不會消亡。這種基於社交網路關系圖譜或者興趣圖譜產生的購物行為,天然符合人們對購物的需求,即使作為一種單獨模式來說還顯單薄,但卻是眾多小型電商必不可少的模塊與因素。據《連線》雜志的統計,有90%的網購行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交網路的影響,社交網路對商品銷售的影響力將會與日俱增。
作為標配模式存在的社交購物,有哪些玩法?
國外最先出現的是基於Facebook的購物,也被稱作F-commerce。支持它的背後是其現在的7500萬多個用戶小組,每個月產生超過450萬個以上的事件或活動。Facebook自身也陸續推出了團購業務Deals,面向本地企業的服務Offers,以及面向消費者的禮品購買服務和「願望單」服務等,這些行為產生的信息天然可以在Facebook上傳播。當然,F-commerce更多的是指品牌廠商在Facebook上進行互動營銷。這方面的成功和失敗案例都不少。
Pinterest模式則主要是基於興趣圖譜將用戶導入電子商務網站,並逐漸形成獨特的社交導購模式。此外還有起源於日本的「撒嬌購物」,允許女性將自己喜歡的物品收藏起來然後發送給男性求購買。
而除了這些直接將自身與Facebook、Twitter等公眾社交網路綁定的模式外,自身社交屬性的購物模式也並非不可行。
Lyst是一個面向時尚領域的社會化購物及商品書簽網站。具體來說則是B2B2C導購模式。它讓用戶可依個人喜好,追蹤(Follow)他們喜愛的設計師、精品店、博客的更新信息。首先用戶選定自己所在的國家,然後網站會自動篩選列出支持發售到該地區的商品,在商品列表頁面用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感興趣的設計風格,加入到自己的Lyst(書簽/列表)中。很多設計師對此十分歡迎。
社交媒體結合電商平台,真正的大戲才拉開序幕。而以「微淘合作」(微博與淘寶)為代表的社交購物時代,才剛剛開始。
作為上一個十年的互聯網大潮代表,電子商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改變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給延續幾千年的傳統銷售帶來了根本性沖擊。以Facebook與Twitter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是這個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通過互聯網聯系起全球。而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無線互聯網,則讓科技跨越了PC的限制,真正影響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社交媒體的擴散傳播特性,使其成為了電商平台最好的合作夥伴;而電商平台則為社交媒體提供了切實的落地商業模式。雖然電商平台與社交媒體都興起於美國,但這兩者真正的結合卻是在中國。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巴巴,最具影響力的社交媒體新浪微博,兩大平台的攜手為社交電商的未來潛力帶來了無限可能性。
4月底,新浪微博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用戶賬戶互通、數據交換、在線支付以及網路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阿里巴巴斥資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還將在未來三年給新浪微博帶來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交化電商收入。
新浪微博與阿里巴巴宣布合作後,微博網頁上已經出現了諸多基於用戶生成內容以及網頁瀏覽的商品推薦。用戶在使用微博之餘,可以在右側邊欄看到自己可能感興趣的淘寶商品。但這顯然只是最基礎的廣告合作方式,考慮到用戶體驗與真正實用性,新浪與阿里並沒有急於發布諸多新功能,而是經過三個月的探索後,才在深度合作方面邁出了慎重一步。
賬戶、營銷、數據與移動,這四大互相交織的要素是電商平台與社交媒體合作的關鍵;「微博淘寶版」就是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兩大平台合力的最典型體現。
互聯網時代,幾乎每個網站都需要注冊登陸;為了賬號安全,用戶甚至需要為重要網站設置不同密碼。社交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狀況。國外Facebook與Twitter賬戶,國內的新浪微博與騰訊QQ賬號,已經可以登陸大部分網站,但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賬戶互通。社交媒體與電商平台的結合,才真正改變了這種碎片化賬戶體驗。
目前微博與淘寶都有5億左右的注冊用戶,其中更存在極高的用戶重合度。按照雙方宣布的合作,微博與淘寶賬號綁定後,微博用戶可以直接登陸淘寶平台完成購買與支付;而淘寶的賬號也可以直接登錄微博瀏覽發布信息。數億用戶只需要一個賬戶,就可以在兩大平台完成社交、購物、支付的全部過程,不需要再切換網站。
由於騰訊與阿里在電商、支付方面存在直接激烈競爭,騰訊QQ用戶不太可能實現與阿里平台的對接,騰訊只會把用用戶留在自己的社交與電商王國;而Facebook與Twitter平台,也沒有與亞馬遜與eBay等電商平台合作的跡象;因此,新浪微博與阿里平台的數億重合用戶,將享受到真正獨一無二的全球互聯網賬戶深度互通體驗。而新浪與淘寶則會採用嚴格技術手段,為用戶信息與隱私提供保駕護航。
如果說賬戶互通是有利於用戶,那社交營銷就是電商賣家的新世紀。新浪微博的電商營銷價值,已經在小米手機、賓士汽車等系列試水合作中得到了充分驗證。而對淘寶平台的700多萬中小賣家來說,他們將直接受益於微博與阿里的合作,在大商家的壓力下尋找到新的增長空間。「商品卡片」,是淘寶賣家在微博展示自己商品最有效的方式,用戶可以一鍵在微博卡片內實現購買。
對淘寶而言,社交購物時代給近千萬小賣家帶來了直接抵達數億消費者的機會,也大大降低了他們進行營銷的成本。他們還可以向訂閱信息的粉絲推送用戶感興趣商品。廣告精準度與預測性是社交營銷的關鍵所在。之前微博上的淘寶廣告,一直存在著滯後和不夠精準的問題,也是外界擔心微博與淘寶營銷合作體驗的主要因素。雙方賬號的打通為整合用戶的社交與購物數據提供了基礎,新浪與阿里兩家公司的大數據實力結合,將能夠為精準數據分析帶來基礎。
未來的微博廣告有望實現用戶的定製化、精準化與前瞻化。用戶只有關注了商家的微博,才可能受到淘寶版微博商家發布的廣告;隨著合作的深入與數據的精準,目前微博用戶所抱怨的推廣廣告體驗問題會得到有效改善。對用戶與商家而言,這是一個體驗雙雙提升的雙贏過程。用戶看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減少了無關廣告的干擾;商家則准確投放廣告,帶來了實際的購物流量。
為了維護社交購物生態系統的健康,微博和淘寶還推出了系列對應措施。一方面,兩家公司會結合熱點推出「粉絲節」,為商家的微博粉絲提供商品優惠;熱點營銷正是阿里巴巴的強項所在,「雙十一狂歡節」已經在中國電商活動方面確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另一方面,為了遏制垃圾信息,微博用戶的反饋與舉報信息,將被整合入淘寶的黑名單;而進入黑名單的商品與商家則會受到限制與處罰。
微博與微信已經在中國移動社交領域確立了無法動搖的地位,而微信是騰訊未來諸多業務的入口基石,這個騰訊的自有版圖是阿里所無法染指的。近期騰訊不斷封殺微信營銷公眾賬號就是最好的範例,砍去了群發與高級功能,微信基本已經對其他電商平台關上了大門。更為關鍵的是,與微博的開放平台不同,微信的私密社交屬性並不適合用於營銷。
移動與社交原本是阿里整體業務中比較薄弱的兩大概念,但得益於最近半年的大舉股權收購,尤其是與新浪微博的結盟,阿里在上市迅速補齊了這兩塊較短的木板,還為自己贏得了最適合電商的微博平台,有足夠的底牌在未來應對騰訊以微信為基石的競爭。微博憑借著巨大的移動端流量,成為了未來移動電商的入口。用戶既可以通過淘寶客戶端,也可以在微博中就完成購物與支付。
對微博來說,與淘寶合作能夠探索社交購物的可能性,穩步推進微博商業化進程。社交購物的概念與實施,不僅可以改善新浪公司的整體營收,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微博的估值,給可能的微博分拆上市營造更有利的環境。
電子商務與社交媒體,都源自於美國。但這兩者的結合,卻在中國得以實現。相比Facebook的顯示廣告與信息流廣告,以及Twitter的熱門趨勢廣告,微博與淘寶的合作或許能夠在社交廣告與社交購物方面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無論是微博、淘寶、用戶或是賣家,都會在這一創新中受益。
④ 社交購物與傳統購物有什麼區別
社交app購物的話,它需要你和別人就是朋友圈或者微商交流,但是真假難辨專,傳統購物的話,你需屬要付出時間自己去商店買東西,但是上店的東西的話會比較真實,而且如果買到假貨或者質量問題的話,可以去商店直接退換,售後交流會比較好一點。
⑤ 當今最火的社交購物app是什麼
樓主你好 如果是購物吃飯唱歌這些,感覺你可以用一個團購的app
輔助生活社交用。
但平時交朋友的app 我不是很了解。
但我覺得與其花時間和陌生人兜兜轉轉,不如用心維系自己現實生活中的ABCD
⑥ 團購和社交購物的相似點和區別
團購就是這個價格很難買的,也特別便宜,社交購物一般是代購,就是別人的商品拿來銷售,不花本錢,賺的錢有分。
⑦ 社交購物怎麼樣
比美麗說和蘑菇街都有味兒
⑧ 蘑菇街的社交購物
在蘑菇街的計劃中,「創造」和「比較」都可以通過現有的社會化辦法——一個更緊密的社區來解決,而「分享」則必須藉助於移動設備。調查創造,蘑菇街的目標用戶群中,iPhone尤其是iPhone4的持有率高得驚人。所以,蘑菇街首先將視線投向了蘋果的App Store。在已經上線的蘑菇街iPhone應用程序里,用戶可以瀏覽網頁上的所有內容,還可以通過應用內置的拍照功能分享自己的物品和裝扮。蘑菇街的技能團隊花費了幾個月時間來打磨這一應用程序。
雖說是以「購物」為主題的社區,但「蘑菇街」本身並不向用戶售賣物品,它既不是B2C,也不是C2C。用戶在「蘑菇街」上逛,創造心儀物品時,再鏈接到售賣物品的網站——絕大多數情況下,鏈接的終點指向淘寶。在「蘑菇街」,用戶可以分享購物樂趣,也可以分享自己在網店上的各種創造——除淘寶外,蘑菇街還和當當、京東、凡客等網站有合作,用戶甚至還可以從國外著名購物網站Top Shop等添加物品。
比分享本身更重要的是,這些分享匯聚成一個資源庫,更多的用戶從蘑菇街上創造這些寶貝,再反向鏈接到售賣物品的網站,一個與電子商務緊密結合的社區就此形成。
蘑菇街的檢索和物品的排序也是圍繞「快時尚」的概念展開的。在蘑菇街,物品是根據「熱度」來排列的。「熱度」的演算法,不僅僅是根據「喜好」該物品的人數,還推敲了用戶權重和時間因素等。此外,蘑菇街的社區編輯還會手工對物品排序進行調解。
陳琪認為,「蘑菇街」的社區編輯和時尚雜志的編輯一樣,她們的責任是創造「潮流」並引導「潮流」。在「蘑菇街」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塊專屬於社區編輯的白板,上面寫滿著潮流關鍵詞。當社區編輯創造某個格局已經到了「上街就撞衫」的程度,她們會在排序時降低物品的權重。
社區編輯的職責不僅在於對「物」的編輯,也反響在社區構建過程中對「人」的推介。蘑菇街很受歡迎的一個設計是「達人」和「麻豆」,她們都是社區的生動用戶。「達人」是在各種領域有專長的用戶,譬如「鞋子搭配達人」或者「曬貨達人」,都是由社區編輯在用戶的投稿中選出的。
⑨ 社交購物和傳統購物有什麼區別
社交購物和傳統弓有什麼區別?有一個是在網上有個人在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