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購物狂是不是一種病
購物狂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購買各種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衣物、小裝飾品等,該種現象較內常出現於女性,但容也有男性,他們尤其在各大商場掀起打折狂潮的時候瘋狂的購物。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疾病,。不少心理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公眾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症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
② 瘋狂購物症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1、購物狂復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制獨、身心受損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圖依靠瘋狂采購來填補心靈的空虛,而現代的信用卡結算方式更助長了病情的發展,因為患者已不能及時發現錢包早已掏光。2、與她們感情脆弱、耽於幻想、比較浪漫有關,更何況一些商品對於展示女性的魅力具有象徵義。因此,她們也就經常為一些社交活動所需的商品,諸如服裝、化妝品、飾物等展開瘋狂采購。3、設置在購物大廳中的廣告及播放的畫面音響造成強烈的感官沖擊,女性往往經不住這些誘惑。(本文來源:河南視窗 )
③ 「購物狂」是一種病嗎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喜歡跑進商場瘋狂地購物。購物這種行為本身可能產生短暫的快感或陶醉,而一旦形成了習慣,也會像吸食可卡因一樣成癮,導致瘋狂購物症。
瘋狂購物症又被稱為貪購症。貪購症患者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瘋狂地購物一次,如果硬是控制不買,就會出現焦慮不安、周身不適,勉強控制一次只會使下一次購物更瘋狂。
有瘋狂購物症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心理比較脆弱,容易緊張和焦慮,每次看到自己買了很多根本用不著的東西後,心情會更加郁悶。
瘋狂購物是一種非理性的表達,偶爾一次還可以,而一旦形成了惡性循環,後果將不堪設想。選擇這種快速的滿足方法時,一定要有個限度,對自己的購物需求要有準確的判斷。不要當自己不高興、空虛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時就去購物。因為購物回來後很快又會產生失落感,然後再買,陷到惡性循環中永遠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
不要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比如生氣的時候、悲傷的時候)購物。要清楚在這個時候購物只是為了發泄怒氣,情緒波動抑制了自己的判斷力。不要把購物當成一種消遣,可以試著去公園散步,或者培養一些業余愛好。購物時,應事先列個清單,並嚴格按照清單計劃進行,這樣可以避免一時沖動而買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如果發現自己有超出清單進行購物的沖動,應當盡快離開。
溫馨小貼士
購物狂是一種瘋狂的購物行為,但並不是愛買東西就是購物狂。如果你懷疑自己是購物狂,毫無節制地購物,無法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望,那麼就要及時去看心理醫生。
④ 購物狂怎樣產生
隨著生活品質提高,一批「購物狂」悄然產生,他們的信用卡經常被刷爆,櫥櫃里堆積著沒有拆封的「戰利品」,購物後的第一反應不是享受而是繼續搜尋下一個購買目標。血拚狂買就一定是購物狂嗎?
在電影《購物狂想曲》中,麗貝卡是個擁有12張信用卡卻永遠無法填補她內心慾望的購物狂。她擁有一個購物狂所有典型特徵——見到喜歡的就買,買完了又後悔和自責,然而這種感覺轉瞬即逝,她又投入了下一輪購物戰斗中。有著病態購物習性的她卻在《成功理財》雜志擔任熱門記者,最終她經歷重重困難,將這個如毒癮般的壞毛病改正過來。那麼購物狂是不是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呢?那麼這種行為需要接受怎樣的引導呢?
購物狂與過度消費有區別
當今時下最流行的是團購,看似很便宜的商品和誘人的宣傳,將許多人拉入了不理性消費的行列。「每天上網第一時間就是先去團購導航看看,碰到喜歡的火速搶購下來,當時覺得特別劃算,可是事後不是沒有時間去,就是發現自己不需要了,於是常常浪費了,加上網購的一些費用,常常超出了當月的預算。」上班族胡女士說「這種現象在我們公司的年輕女同事內很常見。」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張雨青介紹說:「當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而是進入一種購物上癮、強迫自己消費的狀態時,這就不僅僅是一種過度消費了,而是一種病態購物症,在國外被廣泛定義為『強迫性購物行為』。從心理學上來說,屬於強迫症的一種,需要接受一定的指引和治療。這種病態購物症和過度消費的定義是需要根據專業的精神鑒定分類來對症下葯。」
對於這個現象人民大學心理學老師董妍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判別購物狂心理和過度消費,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收支是否平衡,購買得多但是在收支范圍內,那這是個人的消費觀念不同。第二,取決於購物者是否高興。第三,是否干擾了正常生活,當個人的消費觀演變成一種病態的消費方式,是會極大地干擾正常生活。如果這三條都滿足了,那就需要正視這個問題」。
過度消費是一種在慾望的趨勢下超過自己的能力購買部分商品,而購物狂買的不是商品,是情緒,注重的是「買」這個行為和過程,買回去以後往往產生罪惡感和後悔的念頭,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再去購買。這種症狀在美國精神病學會制訂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中,與強迫症的症狀基本吻合。胡女士是一種不合理的消費,超額支出則屬於過度消費。而麗貝卡常常在「買」與「不買」中做自我斗爭,在後悔與自責中又控制不住地去購買下一個戰利品。
現代生活方式與壓力的產物
購物狂分為缺乏自製力的沖動消費型、由嗜好變成沉溺上癮的過度消費型、「耳根軟」的被動消費型、減低空虛感覺的逃避消費型、只愛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貪便宜而大量購買的瘋狂講價型等六種類型,每種類型的購物狂產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源相似。
在影片中麗貝卡曾經說道:「生活本來是不美好的,購物可以讓我的生活變得美好。但是購物完之後生活又變回原來的樣子,所以我只有持續購物,才能生活在美好之中,這也是我發泄的一種方式。」針對這種症狀,董妍說:「購物狂的成因有三點。首先它是生活壓力大的人群的一種發泄方式。當部分人群在工作中承受了較大的壓力而無處宣洩時,從大量的刷卡和購物中獲得快感成為他們發泄的渠道之一,因此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態購物症,因為他們很少向人傾訴無法融入團體,只能選擇這種方式減壓。其次,這是當今時代下一種過激的從眾行為。購物狂常常盲目的跟風,看到別人買什麼就想自己立刻也擁有,導致經常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張雨青指出:「一部分購物狂的產生與網癮有關。有的購物狂沉溺於網路購物,琳琅滿目的商品被商家製作成精美的圖片展示,輕松點擊即可送貨上門,刺激了他們的過度消費。這種癮建立在網癮上,讓人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快節奏的生活和層出不窮的購物方式,使得近年來中國患有病態購物症人群越來越多,他們在購物中釋放壓力、尋找快感、獲得滿足,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視和疏導治療。
治癒購物狂有方法
減輕壓力是購物狂所需要進行的第一步,只有認識了壓力的來源,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增進與周圍朋友的溝通,及時地排解焦慮和困惑,這樣購物狂獨自在商場血拚的機會將減少。
董妍指出:「基於行為主義的方法是一種不錯的途徑。通過給購物狂制定購物計劃,盡量少帶錢出門。並且對於較嚴重的人群建議與心理咨詢師多溝通,可以和咨詢師之間制定一個協議,完成一個階段的協議再去制定下一個協議。」購物者還可以選擇結伴出行的方式,讓身邊的人督促自己合理消費。
此外,也可以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即改變看問題的方式。通過改變購物狂「購物可以宣洩心中的壓力、帶來所需要的榮耀、滿足內心的慾望」這樣的想法,合理轉變購物狂的思維。在國外有一種方式是互助會,一群有著共同問題的人每周定時聚在一起,傾訴心中的困惑,互相幫助和鼓勵一起尋找一條正確的治癒之道。麗貝卡正是通過輿論的監督和自我的覺醒,將自己所買的大量物品拍賣,積極參加互助會,最終獲得了心靈上的解放,也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⑤ 購物狂是怎樣煉成的
在這里,第一就要感慨一下那些有個剁手情節的老婆的人們,為你們感到悲哀!
購物狂,主要是針對女性來說的。她們購物成痴,最大的興趣就是購物,但一購完物就會把剛買的東西扔到一邊,不再理會。沒多久,她們會再度出發,沖進商場,開始新一輪的瘋狂購物。專家經過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瘋狂購物的背後,存在許多值得重視的心理成因。購物狂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強迫性購物行為」(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指的是一個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瘋狂消費,而不考慮後果。而引起強迫性購物行為的心理成因,其實多種多樣。快快和我一起來看看,究竟哪些因素導致你我變身成為了不理智的「購物狂」?
1.焦慮面對壓力,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各不相同。有的人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樂觀思考以緩解壓力;有的人選擇逛街購物,試圖藉助「購物」這個暫時的「防空洞」紓解壓力、消除自己的焦慮情緒(逛街的時候,眼中看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腦中想的是華麗服飾穿上身的模樣,根本就沒有其他時間理會焦慮)。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往往是因為在一次成功的焦慮情緒處理體驗之後,每當遇到壓力,都習慣性地採用同樣的購物行為方式來應對,成功緩解自己的壓力,漸漸地就變成了「購物狂」。
2.自尊強迫性購物者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他們都缺乏自尊,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什麼價值。因此,他們選擇把購物當做重獲自信的方式,依靠他人的評價來選擇自己購買的物品(名牌及潮貨),希望能以此來獲得更多的認同感,體現自己的價值。然而,結果事與願違。心理學研究發現,因為缺乏自尊而產生的強迫性購物行為,不僅無法達成提升自信的目標,反而會因盲目消費令自己自責內疚,自尊水平反而更低。
3.沖動強迫性購物的人大多是沖動的,他們一旦有了想法,就會立刻實行,從不理性思考,也不計後果。所以他們常常無法克制自己的購物慾望,一旦興起了逛街血拚的念頭,就第一時間沖進商場,將自己喜歡的所有物品收入囊中。
4.否認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往往會對親友隱瞞自己的行為,不願承認自己的強迫購物傾向,尤其是在自己剛產生強迫性購物的想法時。究其原因,他們想要迴避和否認的,只是他們內心真正的焦慮、憤怒、恐懼等消極情緒。
5.社會孤立有些人因個性因素,無法融入身邊的團體,覺得不被接受、受到孤立。為了獲得關注,他們選擇走進商場,利用購物的機會,和營業員溝通交流,體驗受人關注的感受。在商場中,常會看到那些買東西時特愛和其他顧客及營業人員聊天的身影,買了東西卻流連忘返,見一個聊一個。所以,購物狂買的不是物品,而是情緒,從事的不是購買行為,而是心理治療。但這個做法治標不治本,不如直接找專家作心理咨詢有效。理解了購物狂的心理成因,就有希望找到克制瘋狂購物沖動的方法,才能享受購物帶來的真正幸福。
在這里祝願那些老鐵們能夠即使擺脫這些悲劇的生活吧!
為治好自己老婆的剁手情節努力吧!
贊同我觀點的記得點贊、關注哦!
同時可以在評論區曬一曬有個剁手老婆是一種怎樣的生活,讓大家也感受一下!
⑥ 購物狂是什麼樣的心理呢
購物狂的心理健康多數女人都喜歡購物,但是有一類女性,瘋狂采購,滿載而歸,但對自己的戰利品很少滿意。她們常常是陷入一種不買難受買了後悔的矛盾沖突中,這類女性常自嘲為購物狂。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購物狂和暴食症偷竊癖一樣,都屬於沖動控制疾病的范疇。瘋狂購物的內在原因來自於自身對商品的病態佔有欲。部分女性當她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時就會激發內心特別的沖動,哪怕是對自己來說毫無用處或者是重復購買的商品,都會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如果看見了不買,心裡就會堵得慌,但往往買了之後又後悔。這種沖動常常演變為內心的罪惡感和焦慮不安。 購物狂過度購物,非理性消費的內在根源也來自於外在壓力。現代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貌美如花,學識八斗,擁有事業,同時不能丟掉傳統美德,賢良溫順,相夫教子,贍養雙方父母,經營婚姻。因此,職場中有些女性白領面臨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而購物就成了宣洩壓力和負面情緒的通道之一。 健康小常識 另外,作為女性下屬沒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沒有辦法操控自身的主管給自己帶來的壓力,或者生活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讓她們面臨很大的壓力。這種無助感使得有些女性內心極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東西。而購物則很好的契合了這一心理需求。在購物過程中,商場提供的自我展示的舞台,服務員的關注和重視,買單時的自我控制快感,這一切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加劇了購物的沖動。 當女性發現自己有購物狂的購買沖動時,不妨嘗試一下其他比較合理的壓力宣洩的方式。例如運動傾訴。美國心理治療專家羅傑斯說:在極度痛苦的時候,向別人傾訴是一種潛意識的治療。宣洩的途徑很多,對於性格外向的女性可以找個地方高聲大叫,或藉助某個機會與他人產生沖突等;對於性格內向的女性可以把心中的不快寫在紙上,寄給遠方的朋友。
⑦ 有購物沖動是什麼原因
1. 時間壓力:對於很多雙職工家庭,由於工作緊張,業余時間較少,導致消費者在購物過程可能極為倉促,時間壓力導致消費者減少了購物瀏覽的時間,同時也會減少沖動購物的行為。為了節省時間,消費者在購物前就往往會制定采購計劃或者購買自己熟悉的品牌商品,因此,可以看出,在一定區間內時間壓力與消費者購物沖動行為是呈現反比的,即時間壓力大,沖動購物行為少;而時間壓力小,購物時間充裕,沖動購物的行為較多。
2. 購物交通:當消費者購物交通不便,即消費者很長時間才會光臨某個門店一次,此時的消費者往往在購物前擬定一些購物計劃和清單,因而也就減少了在門店中的購物沖動,而在某些交通便捷的門店中,沖動購物的比例相對較高。
3. 購買體驗的互動行為:據統計有超過64%的顧客在門店中有一次甚至多次無計劃的購物行為,而其中沖動購買在不同的購物地點的差異很大。在百貨商店只有39.3%,而在超市有62.4%沖動動購物的行為。為什麼百貨商店時代消費者的購物沖動行為明顯少於大超市時期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助服務增加了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的體驗和學習過程,通過觀察外包裝、檢查商品質量以及試用產品的過程,增加了消費者對於商品的了解程度,從而也加速了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判斷。
4. 商品品類的豐富:當門店的商品種類越多的時候,消費者在門店中的購物時間也就隨之延長,在這種長時間的瀏覽過程中,由於很多新型商品的吸引,消費者比較容易產生沖動購物行為。
5. 商品促銷:當消費者光顧的門店在進行商品促銷的時候,往往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沖動。對於某些商品來說,可能消費者處於可買可不買的邊緣,由於促銷折扣往往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沖動購物。
6. 商品的特性:通常情況下,具有較低的購買頻率的商品往往擁有較高的沖動購買比例。尤其是一些小型、輕巧、易於攜帶的物品更有可能引發消費者的沖動購買行為。另外,當某些商品的用途與自己健康密切相關的時候,消費者沖動購買的可能性較少,例如葯品方面。
7. 家庭結構:有調查反映:新婚夫婦較結婚十年以內的夫婦的沖動購物的要多很多。因為這一部分的消費者往往更沒有消費計劃,消費沖動行為較多。
8. 采購清單的使用:在對消費者的調查中,大約有73%的顧客都有采購清單,采購清單的產生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沖動購物行為。通常,在門店內逗留時間長,沒有采購清單的顧客花費更多,沖動購物的比例也更多。
9. 可支配收入:有錢的感覺會導致更多的沖動購買,同時會使人產生更多的積極因素。相對而言,當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越多的時候,沖動購物產生的幾率就越大。可支配收入與沖動購物成正比關系。
10. 沖動購買的傾向:75%的消費者在沖動購物之後感覺愉快,但是,認為沖動購物是一種浪費、愚蠢、不能接受的常規看法會導致沖動購買傾向的弱化,而沖動購物傾向實際上是導致沖動購買的主因。
對於消費者而言,刺激其產生購物沖動的方法很多,在超市中75%消費者的購物決定是在15秒鍾以內決定完成的。因此如何在關鍵的時刻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成為了廠商爭相關注的熱點。
⑧ 真的有「購物狂」這種病嗎
購物狂的定義
[編輯本段]
購物狂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購買各種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衣物、小裝飾品等,該種現象較常出現於女性,但也有男性,他們尤其在各大商場掀起打折狂潮的時候瘋狂的購物。
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疾病,有心理學家嘗試以葯物控制購物狂的購買習慣。
所說的「購物狂」就是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佔有欲,當她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哪怕是對自己來說毫無用處或者是重復購買的商品,都會不加思索地大掏腰包。她們三天兩頭逛超市,甚至一天不買幾樣東西,就覺得堵得慌。
不少心理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公眾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症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
誘發「購物狂」的主要原因
[編輯本段]
1、購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獨、身心受損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圖依靠瘋狂采購來填補心靈的空虛。而現代的信用卡結算方式更助長了病情的發展,因為患者已不能及時發現錢包早已掏光。
2、瘋狂購物與她們感情脆弱、富於幻想、比較浪漫有關,更何況一些商品對於展示女性的魅力具有象徵意義。因此,她們也就經常為一些社交活動所需的商品,諸如服裝、化妝品、飾物等展開瘋狂采購。
3、設置在購物大廳中的廣告及播放的畫面音響造成強烈的感官沖擊,女性往往經不住這些誘惑。
4、錯誤的觀念導向,如「購物是享受」、「購物有益健康」,甚至把購物推行為治療心理疾病、精神抑鬱等症的疏導方法,潛意識加重了實踐性嘗試。
5、缺乏健康的壓力宣洩渠道。女性由於參與體育活動、抽煙及喝酒的行為很少,心理補償與發泄的渠道較窄,購物往往就成了她們平衡情緒、舒緩壓力與宣洩情緒的最佳方式。
心理醫生分析,購物狂的購物習慣其實和她原先優越的家庭環境有關,剛剛工作的時候還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經濟。她的表現更多地代表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名牌的,打折的都愛,但是不一定買到的就是適合自己的,事後後悔的情況常常發生。
促使購物慾膨脹的心理因素有:壓力過大及現代職場的工作節奏加快,許多人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考核、競聘、淘汰、升職……工作上的每一步變化都容易給人們心理造成較大的壓力,購物成為女性釋放壓力的途徑之一。很多人在情緒不好時購物,可以及時宣洩壓力;情緒好時也購物,因為買了喜歡的東西體會到幸福感,這也是通過購物來釋放和轉移壓力,對情緒調整起到積極的作用。
另外,生活空虛也容易造成購物慾膨脹。有些人雖然衣食無憂卻缺少交流,生活中缺少各種其他的愛好,社交活動也不多,購物往往成為她們的一種追求。購物過程結束了,通常追求也就停止了,成堆的商品卻很少是真正適用的。
再有是虛榮心理和從眾心理。時尚、流行等活躍的元素決定了許多商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消費者受到各種各樣的關於「奢侈消費」「名牌消費」觀念的潛移默化,加之人所共有的從眾心理,更容易在購物中欲罷不能。
心理醫生認為,雖然不少購物者感到「購物確實能帶來快樂」,但無論是釋放壓力、消磨時間還是排遣寂寞,消費購物都不是根本辦法,建立可信賴的人際關系,進行適量的運動,拓展視野,將不必要的消費轉為公益性的投入,例如參與慈善捐助、公益活動等,所獲得的心理滿足感將更加積極和長久。
克服購物狂:改變生活方式
[編輯本段]
在遇到創傷後,購物、暴食、酗酒則是一種破壞性行為,它在麻痹人的心靈的同時,也會損傷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方式,最後加劇人的壓力,形成心理失衡的惡性循環。
那麼,在遇到一下子很難克服的創傷時,該怎麼辦?心理學上有一個規律,先改變人的行為,隨後他的認知也會做出相應調整。例如,可以用運動來代替購物,當一個人為了完成某個既定的目標而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時,她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向健康的、有節奏的生活作息轉變的過程,而生活方式的健康可以幫助她應對眼前的危機,形成良性循環。當然,不管怎樣,該面對的矛盾最後還是不能一味逃避下去,否則痛苦只會越來越深,在條件成熟、自己不至於心理崩潰的前提下,可以嘗試去直面問題。如果遇到嚴重的適應性障礙,也可向好友或專業人士求助。
不少心理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公眾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症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來填補。
如何控制你的購物慾望,更加合理消費?心理醫生認為改變購物模式,從行為上逐漸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是比較有效的。
購物上癮的人很多事後都後悔,所以購物之前養成「做計劃」的習慣,可以在沒有打折或者閑暇的換季時候列出自己需要的物品,養成計賬的習慣,可以堅持記錄大件商品或大筆消費的支出金額,減少盲目支出。要把購物時間排到日程安排上,限定一個大致的時間,可以避免挑選時間長、范圍廣造成的購物過剩。
很多熱愛購物的人都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沉溺於可透支的刷卡當中,不利於養成合理的消費觀念,建議購物上癮的人使用現金支付,這樣比較清楚自己的消費額度,利於自己對購買行為進行控制。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有的人不僅高消費,消費時還會情緒過分高漲,不合理消費次數不斷增加,這可能是現實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通過購物來逃避問題。這樣的「購物狂」如果同時還有話語格外多、特別開朗,很可能有抑鬱或者躁狂的傾向,需要心理方面專業檢查。
專家提醒:如果一個人毫無節制地瘋狂購物,超過一定界限,就會由製造快樂而變為製造痛苦。要糾正過於強烈的購物慾望,則需要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力求保持平常的心態,使這種心理疾患得以減輕或消除。
會診五種類型購物狂
[編輯本段]
A. 躊躇不決型——「我對自己買的東西總是不滿意。
患者自述:
「我不喜歡一個人購物,一定要有朋友或妹妹的陪伴才會去。我總是會在一個貨櫃前花上半小時來左思右想:這件絲綢襯衣,是選棗紅色還是酒紅色呢?靴子是買平跟的還是高跟的呢?就這樣顛來倒去地想啊想,一直要到售貨小姐和我身邊的朋友都忍無可忍、失去耐心了,我才不得已猶猶豫豫、萬分擔心地做出決定。而差不多還未踏進家門,我就已經後悔自己的選擇了。於是,我通常就會趕回店裡,換上另外一件……可是,結果還是會令我不滿意:也許還是第一次選的更好?要是能在決定付款之前讓我把每種樣品都試48小時就好了。」(Clemence, 38歲)
心理學家分析:
「Clemence身上幾乎無時不在的不滿情緒來源於內心的『完美情結綜合症』:她總想找到只為她而存在的那一件衣服。她夢想一件能滿足她所有理想的衣服,就像是夢想一個完美無缺的白馬王子。由此可見,她的失望是多麼幼稚。她對自己的身材缺陷視而不見,這就是一種青春期式的幻想。」
專家建議:
別去大百貨公司和專賣店,那裡的品牌都太有誘惑力了。你要做的是開始只買一些色彩中性的經典款,重新構築自己的購物觀,這期間你將學會認可自己的選擇。
B. 購物上癮型——「我一刻不停地想要買東西,而且要買貴的。」
患者自述:
「我能掙會花,每個月的薪水幾乎一大半都被我用在買衣服上,有時自己也覺得過分!幾乎每兩周我都會花上整整一天來購物。我喜歡像一個真正的時尚內行一樣,知道如何把新款和舊款『混穿』出最酷的感覺,或是怎樣火眼金睛地在Zara店發現最新潮流搭配。我會在第一時間就在ELLE上找到想要的東西,然後直接沖向這些店,根本等不及換季折扣。我的衣櫥每年都要經過一次大掃除,把原來的那些衣服徹底清空,它們都會被我送去二手店。」(李珊, 29歲)
心理學家的分析:
「李珊每一季都要給自己的衣櫥大掃除,這種對時尚的『食慾過盛』就與癮君子對葯物的依賴相差無幾。對她而言,對物質的擁有是為了填補空虛感和『缺少生存意義』而產生的急迫所求:只有消費才能讓她感覺存在。所以,越是名牌越能得到她的青睞,因為她要的就是找回自戀的感覺,讓自己的形象更有價值。」
專家建議:
1.只做不賠本的生意。為所有準備送去二手店的衣服設立特別賬戶,每次新購衣服所花的錢都只能從這個賬戶中取,絕不能超支。
2.定期「節食」。每月一周或每季一個月,記住要將你的「節食」計劃和時間公諸於眾,在朋友們的監督下你才會堅持到底。
C. 盲目拷貝型—— 「我總是不自覺地模仿別人。」
患者自述:
「除了牛仔褲,我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怎麼樣的衣服!我總是模仿別人的,人家怎麼搭配我就跟著怎麼穿。 比如我曾經看到一個時髦女郎穿的拼羊羔皮茄克很帥,就去買了件一模一樣的,我不會問問自己是否真喜歡那件茄克,或者是否是那個女郎把茄克穿得那麼帥……結果呢?我到家了才發現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現在想想這簡直太正常了:我是偏矮又比較豐滿的體型,而那個女孩卻是瘦高個兒……所以,除了牛仔褲,我的衣櫥就這樣差不多都被失敗的購物所得填滿了。」(Caroline, 28歲)
心理學家的分析:
「個人風格的建立來自於對自身的清醒認識;然而,Caroline卻把這看成了自我慾望和虛榮心的滿足。女人總會更在乎別人的眼光,或者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所以當我們知道Caroline從小就喜歡偷偷模仿媽媽的時候,也就對她以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為榜樣的舉動毫不奇怪了。當然牛仔褲是個例外:這是真正的男女老少皆宜。」
專家建議:
選一個與自己有些相像的時尚偶像(就是說如果你擁有莫妮卡?貝魯齊般的身材,就千萬別老盯著Kate Moss穿什麼),並堅信到底。同時你要注意聽聽男友或老公的意見:如果當他看到一個16歲的有模特身材的女孩穿著背帶短褲都驚恐得大叫時,就千萬別再冒險這么穿了。
D. 痴迷高跟鞋型——「我買了一大堆高跟鞋,卻從來不穿。」
患者自述:
「我對鞋子有著特殊的癖好,特別是收藏各式各樣的高跟鞋!這就是我的寶貝:擁有並欣賞它們的美麗是我最大的樂趣。每個月我都會帶一兩雙新鞋子回家,雖然我自己從不穿高跟鞋。也許這樣的愛好要追溯到童年,記得還只有五、六歲時,我就喜歡穿著媽媽的鞋子照鏡子。」(Lucie, 30歲)
心理學家的分析:
「我們的腳其實是一個特殊的情慾部位,而鞋子就彷彿是令誘惑倍增的珠寶盒,只要巧花心思,它們就能成為製造女性魅力的絕佳道具。對Lucie而言,各種各樣的鞋子滿足了她的諸多夢想:想像自己如電影女主角般優雅,想像自己又彷彿回到了童年,滿腦子都是早日長大成為像媽媽一樣美麗的女人……如此美好的想像就已令她心滿意足。」
專家建議:
沉浸在想像中卻也不能忘了現實世界:每周花上一天去好好感受現實生活吧!記住要穿上超過10公分的高跟鞋,挎上心愛的手袋,勇敢地走進地鐵和辦公室吧!
E. 深陷絕望型——「我再沒什麼可穿的了!」
患者自述:
「對這樣的場景我已經見多不怪了:打開衣櫥,隨即陷入深深的恐懼,因為完全沒有一件能穿的衣服!這是一種混雜著氣憤與絕望的感覺,通常出現在換季時節,尤其是不冷不熱的春秋兩季。好像所有的衣服都過時了,穿什麼都不好看,越看越覺得丑。於是我便不由沮喪地覺得自己再也沒有什麼衣服可穿了……最後,我通常就是一身白衣白褲度過一整個夏天,要麼就是一個冬天的黑外套配牛仔褲。而每一天的日子也就過得馬馬虎虎,甚至連對逛街購物都失去了興趣:因為憑我的經驗,已經再也沒什麼衣服適合我穿了!」(Isabelle,27歲)
心理學家的分析:
「這是種常見病,來源於對自我的深深厭倦:患者渴望能沖破原有軀殼,獲得全新的精神和生活嘗試。而這樣的情緒在春秋兩季更為多見,這正是因為那是人們最易多愁善感的時節。」
專家建議:
通常,抱怨自己沒衣服可穿的人往往都有著太多的選擇。其實,要找回自信的辦法很簡單,只要你能堅持:絕不準自己再穿一成不變的一身白或一身黑,同時逼迫自己一定要在衣櫥里找出靈感……假如你覺得那件2000年買的花襯衣也正吻合了今年的時尚元素,那你就成功了!
購物狂一族中的名女人
[編輯本段]
雖然身為名人,看似擁有一切,卻依然擺脫不了對衣服的「愛恨交加」。讓我們對以下三個穿衣風格獨樹一幟的女人也好心建議一番吧……
血拚狂人:Paris Hilton
什麼都不能阻擋這個金發的天之驕女對購物的興趣。她要那麼多衣服干什麼用呢?一個字:穿!她無可救葯地偏執著,在她眼裡,一件衣服只能穿一次……
她的病症:所有的零花錢都用在買衣服上了,她就像一個飢渴症患者一定要把冰箱裝滿一樣地狂熱填塞著自己的衣櫥。
對她而言,存在的意義就是擁有,就是展示。
墨鏡狂人:Victoria Beckham
她早就公開宣告:「不帶墨鏡,我從不出門。」
她的病症:她的身上融合了矛盾的兩重性:既要吸引眼球,又想隱遁於世。所以她最愛的配飾必須要能遮住最容易真情流露的部位:眼睛。
自毀形象: Britney Spears
她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從不擔心效果如何。
她的病症:自從「升級」為母親之後,曾經的小甜甜似乎已不再考慮形象。這其實是一種憂慮的體現:無論是對自己的體型,還是對眼看難以為繼的偶像生涯……
女人:天生的「購物狂」
[編輯本段]
女人對購物近乎瘋狂的喜愛和男人對女人購物瀕臨極限的厭惡相映成趣。據說夫妻是不能一起逛街的,因為那是對他們感情的巨大挑戰。既然攔不住,男人通常說:「求你了,別再讓我陪著逛了。」女人說:「好吧,銀行卡拿來。」男人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兒。看來購物真是男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然,並不一定都是這樣,當男女購物狂在一起的時候,效果將是巨大的。
喜劇電影《購物狂》
[編輯本段]
導演\監制\編劇:韋家輝
主演:張柏芝、劉青雲、陳小春、官恩娜
特別演出: 徐小鳳
演出:王天林,夏春秋,羅家英, 邵美琪
攝影:黃永恆(HKSC)
音樂:韋啟良
剪接:麥子善(HKSE)
發 行:中國星集團\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廣東東升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出品公司: 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 \銀都機構有限公司
制 作: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 \ 銀都機構有限公司
公映日期:2006年1月19日
精彩看點:
作為一部賀歲喜劇,《購物狂》的演員陣容可謂是老將新人匯集,組成了今年可謂最強的喜劇陣容。除了張柏芝、劉青雲、陳小春、羅家英這些當紅的喜劇高手之外,《購物狂》還請到了兩位祖師級的老將出馬,著名喜劇導演王晶的父親王天林以及著名笑星吳君如的父親夏春秋將攜手出現在影片中。片中,張柏芝扮演一名有「購物狂」癖好的女孩,到處搜羅新款名牌,一買便停不下來。張柏芝透露,鋪滿整個片場的物品幾乎都是她的私人珍藏,包括內衣褲,總值達80萬港元。張柏芝承認,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有購物癖好的女生,衣服多得誇張,其實,大多數女人是天生的購物狂,借購物來發泄,讓自己開心,我也不例外。
劇情簡介:
國際學校幼兒園教師栢芝帶著不同國籍的學生到購物商場進行活動教學,看到心頭好,購物慾頓時失控,掉下一班稚齡學生便忘我地購物,結果學生四散部分還遺失了,栢芝難逃被解僱的命運,還被家長們控告疏忽。
栢芝雖然被官司纏身仍不忘購物,為出庭應訊而買新衣服,法官發覺栢芝購物成狂需要見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小鳳替栢芝進行心理評估,斷定無父無母,由孤兒院修女養大的栢芝是一個快樂的天生購物狂,心理沒有病,一切源自基因。
原來小鳳也是一個天生購物狂,更屬於「殿堂級」,買回來的東西多得要用貨倉來儲存……
小鳳對栢芝有好感,有意為當心理學家的愛徒青雲拉紅線,借口栢芝需接受適當的行為治療,將栢芝轉介給青雲……
⑨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購物狂
購物狂的定義
購物狂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購買各種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衣物、小裝飾品等,該種現象較常出現於女性,但也有男性,他們尤其在各大商場掀起打折狂潮的時候瘋狂的購物。
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疾病,有心理學家嘗試以葯物控制購物狂的購買習慣。
所說的「購物狂」就是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佔有欲,當她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哪怕是對自己來說毫無用處或者是重復購買的商品,都會不加思索地大掏腰包。她們三天兩頭逛超市,甚至一天不買幾樣東西,就覺得堵得慌。
不少心理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公眾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症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
誘發「購物狂」的主要原因
1、購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獨、身心受損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圖依靠瘋狂采購來填補心靈的空虛。而現代的信用卡結算方式更助長了病情的發展,因為患者已不能及時發現錢包早已掏光。
2、瘋狂購物與她們感情脆弱、富於幻想、比較浪漫有關,更何況一些商品對於展示女性的魅力具有象徵意義。因此,她們也就經常為一些社交活動所需的商品,諸如服裝、化妝品、飾物等展開瘋狂采購。
3、設置在購物大廳中的廣告及播放的畫面音響造成強烈的感官沖擊,女性往往經不住這些誘惑。
4、錯誤的觀念導向,如「購物是享受」、「購物有益健康」,甚至把購物推行為治療心理疾病、精神抑鬱等症的疏導方法,潛意識加重了實踐性嘗試。
5、缺乏健康的壓力宣洩渠道。女性由於參與體育活動、抽煙及喝酒的行為很少,心理補償與發泄的渠道較窄,購物往往就成了她們平衡情緒、舒緩壓力與宣洩情緒的最佳方式。
心理醫生分析,購物狂的購物習慣其實和她原先優越的家庭環境有關,剛剛工作的時候還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經濟。她的表現更多地代表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名牌的,打折的都愛,但是不一定買到的就是適合自己的,事後後悔的情況常常發生。
促使購物慾膨脹的心理因素有:壓力過大及現代職場的工作節奏加快,許多人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考核、競聘、淘汰、升職……工作上的每一步變化都容易給人們心理造成較大的壓力,購物成為女性釋放壓力的途徑之一。很多人在情緒不好時購物,可以及時宣洩壓力;情緒好時也購物,因為買了喜歡的東西體會到幸福感,這也是通過購物來釋放和轉移壓力,對情緒調整起到積極的作用。
另外,生活空虛也容易造成購物慾膨脹。有些人雖然衣食無憂卻缺少交流,生活中缺少各種其他的愛好,社交活動也不多,購物往往成為她們的一種追求。購物過程結束了,通常追求也就停止了,成堆的商品卻很少是真正適用的。
再有是虛榮心理和從眾心理。時尚、流行等活躍的元素決定了許多商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消費者受到各種各樣的關於「奢侈消費」「名牌消費」觀念的潛移默化,加之人所共有的從眾心理,更容易在購物中欲罷不能。
心理醫生認為,雖然不少購物者感到「購物確實能帶來快樂」,但無論是釋放壓力、消磨時間還是排遣寂寞,消費購物都不是根本辦法,建立可信賴的人際關系,進行適量的運動,拓展視野,將不必要的消費轉為公益性的投入,例如參與慈善捐助、公益活動等,所獲得的心理滿足感將更加積極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