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名佛教徒,近期想去西安大慈恩寺拜佛,問一下門票方面的事,還有我有佛教皈依證的,有什麼優惠嗎謝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信徒,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放下」,不要把「錢」常常握在手裡。
這樣,門票是貴是賤,有沒有皈依證,優惠或者不優惠,不就很接近了嗎?
2. 佛教經典詞語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之無色界:沒有形象,也不存在聲音
非想非非想處天(成語:想入非非):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無所有處天: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無邊處天: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無邊處天: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三界之色界
四禪之「五不還天」,又稱:凈居天,三果聖人居住。
1、色究竟天(阿那含天,若菩薩修德成滿,於此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為報身佛,亦即菩薩所見佛身相好無邊者):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2、善現天(阿那含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3、善見天 (阿那含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4、無熱天 (阿那含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5、無煩天(阿那含天):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四禪之「舍念清凈地」。
1、無想天 (外道所修)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2、廣果天: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3、福愛天: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4、福生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三禪之「離喜妙樂地」。
1、遍凈天: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2、無量凈天:凈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3、少凈天: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
二禪之「定生喜樂地」。
1、光音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2、無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3、少光天: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初禪之「離生喜樂地」。
1、大梵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2、梵輔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3、梵眾天: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三界之欲界{五趣雜居地}
欲界六天:
1、他化自在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2、化樂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玉體}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3、兜率天(彌勒菩薩現居此天,將來下生人間成佛。):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4、夜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5、忉利天(玉皇大帝):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6、四天王天(天龍八部多為此天所攝):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不能割捨妻妾的恩愛,但也不犯邪淫,故於心中生明白世間處世之心,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與日月為鄰,如此一類稱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對於自己的妻子,淫愛已較微薄,但對修行起居並不拘泥,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間之頂,如此一類稱忉利天。
3. 欲界-須焰摩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對於淫愛有需求時則行淫愛,但結束後則不會想念回憶,處在人世間動時少靜時多,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於虛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類稱須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大多時以靜修身,若有需要時才予以回應世間事,不會違反這樣的常規,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與下界如人間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無接觸,乃至面對劫壞(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災害也不會殃及,如此一類稱兜率陀天。
5. 欲界-樂變化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欲心,完全是依據對方的應對來行事,當面對死亡的時候,其感覺如同嚼臘,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類稱樂變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人世間的心,對於在世間行事能夠瞭然超越,命終之後,能夠超越世間化現無極的境界,如此一類稱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這六種天境,雖能脫出形體但心中尚有執著,所以稱為欲界。
7. 色界-梵眾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修心的人,不修禪定無法獲得智慧,但若能堅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慾的情事,不論處於靜時或動時,都沒有任何的心念,各種情愛欲染都無從生起,就不會留在欲界,,此類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侶梵眾,如此一類稱梵眾天。
8. 色界-梵輔天
承上段,如果慾望的習氣已經去除,離開慾望的心已經浮現,在各種佛教的規律儀式,能夠喜愛並樂於去順從,則該修行人能夠行僧侶的德行,如此一類稱梵輔天。
9. 色界-大梵天
承上段,如果覺得身心都通融圓明,威儀俱全,都能明了各種戒律並能遵守,則該修行人能夠統領僧侶梵眾,成為大梵王,如此一類稱大梵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各種苦惱及五蘊不會從心中起,這種境界可稱為初禪。
10. 色界-少光天
佛告訴阿難,其次在梵天中,統理梵人能夠圓滿梵行(身為僧侶的德行),心中寂然不動自然生出光明,如此一類稱少光天。
11. 色界-無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後能夠光光相照,照耀無盡的十方世界,到處都是如硫璃所成,如此一類稱無量光天。
12. 色界-光音天
承上段,能夠吸收護持此圓滿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體,化現清靜而應用不盡,如此一類稱光音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憂慮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已經了解並降伏初漏(五蘊之始),這種境界可稱為二禪。
13. 色界--少凈天
佛告訴阿難,再進一步,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已具有圓滿光明,並了解其中的精妙,並能夠去施行,通曉寂靜無爭之樂,如此一類稱少凈天。
14. 色界--無量凈天
承上段,再者,寂靜空無現前,引發無有邊際的身心輕快安隱,成就寂靜無爭之樂,如此一類稱無量凈天。
15. 色界--遍凈天
承上段,一切身心於十方世界圓明潔凈,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勝境現前,歸於寂凈安樂,如此一類稱遍凈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具備有浩大的隨意順心,故能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樂的心中,已經歡喜俱全,這種境界稱為三禪。
16. 色界--福生天
佛告訴阿難,再者,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各種苦厄不會壓迫身心,苦因已盡,但樂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壞。此時苦樂兩種心境頓時舍棄,各種煩惱趨滅,純一之福性生出,如此一類稱福生天。
17. 色界--福愛天
承上段,如果捨得之心圓融,了解何謂清靜無為,自然無法遮擋福性,在未來可得妙意隨順,如此一類稱福愛天。
18. 色界--廣果天
佛告訴阿難,從此天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路,若於初發心時,有無量凈光,福德圓滿光明,乃因修行證得而住此,如此一類稱廣果天。
19. 色界--無想天
承上段,若於初發心時,乃是對於苦樂厭離,精進的研究如何舍棄心念,從不間斷,並能做到舍棄一切道法,身與心具滅,心思凝定,經過五百劫。該人既然以生滅為修行之因,故不能發現明了生與滅的本質,所以會有初半劫滅後半劫生的狀況,如此一類稱無想天。
佛告訴阿難,此四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世間各種苦樂所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無為究竟不變的天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純熟,故稱為四禪。
佛告訴阿難,在此當中還有五種不還天,在下界時九種習氣皆能除盡,無苦也無樂,由於沒有舍戀,故心無掛念,能安心立命於一處。
20. 色界-無煩天
佛告訴阿難,由於苦樂兩滅故無爭斗之心,如此一類稱無煩天。
21. 色界-無熱天
能夠了解苦樂天機,勤於研究,如此一類稱無熱天。
22. 色界-善見天
對於十方世界能夠圓滿的了解清楚的看見,不會被什麼塵垢所遮擾,如此一類稱善見天。
23. 色界--善現天
對於苦樂有精闢的見解,沒有阻礙,如此一類稱善現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夠究竟脫離之前所述,了解物質的本性,有如進入無邊的境界,如此一類稱色究竟天。
佛告訴阿難,此五種不還天,前面所說的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四位天王,具有獨特的見聞,他人等不能了解。就像世間,在曠野深山,講道的場地,都有阿羅漢在住持,但世間的凡人卻不能看見般。
佛告訴阿難,以上這十八天獨行而無所窒礙,沒有形體的牽累,到此為止的境界稱為色界。
其次,佛告訴阿難,再過來更有上層,於色界的邊際中,再分有兩條路線,若能舍棄心念,發現大智慧開悟,便能脫離塵界,成為阿羅漢,進入菩薩的境界,如此一類稱為回心大阿羅漢。
25. 無色界--空處
承上段,若在舍心的過程中,以厭離為成就,感覺到身軀是一種障礙,然後以此方法去掉這樣的障礙入於空處,如此一類稱為空處。
26. 無色界-識處
承上段,各種障礙既然消滅,便成為無礙無滅,其中只剩下阿賴耶識,存於邊際非常微細,如此一類稱為識處。
27. 無色界-無所有處
承上段,空與色既然都已消滅,識心也都滅了,故十方一片寂靜,無來無往,如此一類稱為無所有處。
28. 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
承上段,如果識性不動,積極的研究滅性,在無盡中,發現(終了)的特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存在與不存在沒什麼不同,終了與不終了也沒什麼不同),如此一類稱為非想非非想處。
上述四種境界,窮於研究空界,但不能了解空的根本道理,故居此天無法再進一層,如此一類名為不回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的境界,進入其他外道的天境,窮於研究空理,迷失無法自拔,便會轉入輪回。
佛告訴阿難,在各種天境中,每位天人都是凡夫,都是因本業福報的酬謝,若酬謝完了便墜入輪回。他們的天王就是菩薩在修三磨地的過程中,慢慢的增進,迴向聖界的修行路。
佛告訴阿難,在那上述的四空天中,身心都已滅盡,定性已現前,沒有業果的顯現,從此已至終了,稱為無色界。
這些天境都是不了解妙覺明心的真理,累積了妄想錯誤所發生,故形成了三界,並於其中隨意沉淪,沉溺於七趣中,(七趣--地獄、惡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羅、天趣),補特伽羅,各自從其屬類。
各位網友,在此已談完了三界,三界就是七趣中的天趣,也就是俗稱的天堂,我想大家對於一個人為什麼能到天堂,到那一個天堂應該有初步的了解,有了解才不會被迷惑,也才能認清正確的道路。
六道:(阿修羅道、仙道、人道、畜牲道、惡鬼道、地獄道)
阿修羅道:
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仙道:(修布施持戒之福而我慢諂曲。仙神二者,為佛家所不取。)
絕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精行仙:堅固交媾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照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道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通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天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空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遊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飛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葯道圓成,名飛行仙。
地行仙: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人道:(佛示現成佛都是在人間)
熟諳世故,人情練達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達類。
世智辯聰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文人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勞苦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優柔懦弱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卑微下賤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兇狠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
庸俗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
妖異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冥頑類: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畜生道:
鴿犬貓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靈禽瑞獸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
春燕秋雁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
蠶貂驢馬等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
雞鴨豬羊等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蛔蟯等腸蟲類: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毒蛇蝮蠍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
狐狸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
咎徵淫獸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
梟鳥類:物怪之類,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餓鬼道:
傳送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役使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使役鬼。
魍魎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
魘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
餓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
癘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
蠱毒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魅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
魃鬼(女妖):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
怪鬼: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
地獄道(詳情請見《地藏經》)
一百零八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三十六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十八地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八地獄: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佛教的十法界觀
轉自 佛教導航
法界,是世界的別稱;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是無限的稱呼。因為眼所見的,有形的東西叫做法,意所緣的無形的東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為界,縱橫含攝,大而無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經里分有兩類,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們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報」;後者是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的個體,亦叫做「正報」。兩者都是由眾生自己所做的業力而感得的。現在說的法界,也就包括了這兩種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眾生,從性質狀態之上,區分為十類,但仍是以法為界,無有限量因的;每類的眾生,都是無量無邊,不可算數。所謂「世界無邊,眾生無盡,佛法亦無邊無盡。」正顯出法界無限的意思。
十法界的名目:一地獄法界,二餓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羅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這是從極惡到極善、從極苦到極樂、從極低層到極高層的次序排列。前六個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後四個法界,叫做「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的眾生隨他所做的善業,上下升沉,循環不定,所謂:「三惡報窮來善道,六天福盡下塵寰」。普通所說的六道輪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眾生。四聖法界的眾生,已斷煩惱,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輪回,超凡拔俗,所以稱之為聖。雖然佛、菩薩、緣覺、聲聞、修證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們超出三界,不受輪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總名四聖法界。
這十法界的差別,究竟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是什麼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什麼天神賜予的,是由每個人自己的心力創出來的。說淺顯一點:
我們現在起了一念極惡的心,就是創造地獄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極慳吝的心,就是創造餓鬼法界的動力;
起了—念極愚痴的心,就是創造畜生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極瞋恚的心,就是創造阿修羅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創造人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創造天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修四諦法的心,就是創造聲聞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修十二因緣法的心,就是創造緣覺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創造菩薩法界的動力;
起了一念廣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創造佛法界的動力。
動力是現在所做的業因,法界是將來所感的業果。各人所造的業因不等,所以所得的業果亦不同,於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別。
樂世的人說「金錢萬能」;尊佑的人說「上帝萬能」;原子時代的人說「科學萬能」;佛教則說「心力萬能」。金錢、上帝,科學的為善為惡、為福為禍,試問那一樣能跳出心力的控制與操縱?所以佛陀教人為聖為凡,關鍵全在修養自己的心力的控制和支配,這也是「擒賊先擒王」的意思。
英文的不知道 抱歉
3. 佛教中的時間詞彙代表的具體時間是多少
一、一天以內的時間可分:剎那、坦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時、晝夜
關於剎那的長度,佛經中有多種解釋:
1、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2、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生滅;
3、剎那,是算數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
公制換算
1 剎那 = 1/75 秒 = 13.33 毫秒。
1 坦剎那 = 1.6 秒
1 臘縛 = 96 秒
1 牟呼栗多 = 48 分
1 時 (大時) = 4 小時。
因此可以了解到:一剎那是十分短暫的時間,大約是照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的速度。根據「一彈指六十剎那」可以算得一彈指大約為0.8秒,可見這個比喻相當准確.
二、很長的時間,用」劫」表示。又分:小劫、中劫、大劫、無量劫、塵點劫等.
「劫」又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一般劫都是指大劫。
(1)小劫:
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總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
以此往上推,則為:一小劫=1千六百八十萬年
(2)中劫:
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3)大劫:
四個中劫=1個大劫,
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范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4) 阿僧祇劫:
阿僧祇劫,即指阿僧祇個大劫。
根據《華嚴經》數字體系:阿僧祇= 10^(7.1×10^31)(即1的後面跟著7.1×10的31次方個0)
一般,從凡夫修行成為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多長,可想而知.
(5)無量劫:
無量劫即指無量個大劫。根據《華嚴經》數字體系;無 量 = 10^(2.8×10^32)。
(6)塵劫:
塵點劫的簡稱.
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每經過一千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些微塵的個數全部加起來作為劫數,就稱塵點劫。
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三、各道的時間相對性
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晝夜
人間一百年,為忉利天一晝夜
人間二百年,為夜摩天一晝夜
人間四百年,為兜率天一晝夜
人間八百年,為化樂天一晝夜
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一晝夜
佛教中的時間體系
四、各個世界的時間相對性
根據《華嚴經》
娑婆世界的一劫,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一晝夜;
極樂世界的一劫,於金剛堅佛剎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晝夜;
袈裟幢世界的一劫,於善勝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不退轉音聲輪才一晝夜;
不退轉音聲輪世界的一劫,於法幢佛剎的離垢世界才一晝夜;
離垢世界的一劫,於獅佛剎的善燈世界才一晝夜;
善燈世界的一劫,於光明幢佛剎的妙光明世界才一晝夜;
妙光明世界的一劫,於法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難超過世界才一晝夜;
難超過世界的一劫,於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的庄嚴慧世界才一晝夜;
庄嚴慧世界的一劫,於月智佛剎的鏡光明世界才一晝夜;
從鏡光明世界一劫,於賢勝佛剎的勝蓮花世界才一晝夜.
如此,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對於勝蓮花世界已經是微不足道了.
五、各道眾生壽命
人間:人壽100年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身長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里,身長一百五十丈,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
須焰摩天。也就是空居天,因為離開須彌山,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里,身長二百廿五尺,壽命一萬萬四千四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三百年。男女相愛,只是執手以示愛,而不行淫。
兜率天。這天分內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內院有大摩尼殿,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常在內外兩院說法,教化眾生。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里,身長三百丈,壽命五萬萬七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男女相愛,只是一笑。
樂變化天,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里,身長三百七十五丈,壽命廿三萬萬零四百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樂具,都能隨願變化滿足自己受用,男女相愛,只是熟視而已
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里,身長四百五十丈,壽命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男女相愛,只用眼一看便滿足。
梵眾天,身長四十里,壽命二十小劫。
梵輔天,身長八十里,壽四十小劫。
大梵天,身長一百二十里,壽命六十小劫。
少光天。身長一百六十里,壽命二大劫。
無量光天。身長三百二十里,壽命四大劫
光音天。身長六百四十里,壽命八大劫。
少凈天。身長一千二百八十里,壽命十六大劫。
無量凈天。身長二千五百六十里,壽命三十二大劫。
遍凈天。身長五千零二十里,壽命六十四大劫。
福生天。身長一萬里,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
福愛天。身長二萬里,壽命三百五十大劫。此天之福,於有為界中,最為圓滿。
廣果天。於九地中,叫做舍念清凈地,因舍念清凈,沒有苦樂二念,故劫壞時,水火風三災不能侵,身長四萬里,壽命五百大劫。
無煩天。身長八萬里,壽命一千大劫。
無熱天。因為除去一切斗心的熱惱。身長十六萬里,壽二千大劫。
善見天。身長三十二萬里,壽四千大劫。
善現天。身長六十四萬里,壽八千大劫。
色究竟天。身長一百二十八萬里,壽一萬六千大劫。
空處天。壽二萬大劫,因已消形入空,故無身形長短。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而入非非想處天,來窮究空理,修習有漏禪定,不知回頭,迷於有漏之天,錯作無為之想,終至八萬劫滿,無可歸托便墮入輪回,隨自己的業障,流轉六道中,所謂「饒他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文:夢參老和尚)
4. 為什麼佛經和佛教詞彙有很多是音譯的
音譯原因可能涉及到下面幾個原因:
1、漢語中無對應說法。沒有合適的詞來表達回,只能採取音譯了。對漢語中相當於答新詞了。
2、咒語等含有密義(說來也是無對應說法)。肯定就只有照搬了,不如不譯,很可能也沒法譯。人家原來咋念,咱跟著咋念。不要說梵語譯成漢語。假設一個場景,有一個講漢語的人教你一段伏龍訣。如果他哼的調,世間沒有,你也只能用拼音等方式來記了。
3、雖然有對應意思,但二詞的含義無法對等,說法還是第一種情況的變異。比如,般若譯成智慧。智慧一詞在漢語中較泛,不一定特指大智慧,尤其帶有出世情懷的味道。所以就音譯處理了。
還有其它復雜的原因,未能盡述。
5. 佛教詞彙,本絕妙明是什麼意思
本覺明來妙。就是指見性。明白萬法皆由自心變現。
本覺,實際就是指性覺。這是第二義諦講法。因為大家執著有個相。有本。
明妙。明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妙。仍然是指不直接現萬法,必須通過因緣來現,所以稱為妙。
本覺妙明應該是明心見佛的意思。
6. 佛教出來的詞
現代日常用語多出於佛教經典,以下為例:
想入非非
俗稱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沾兒就愛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沒事了。」此語出於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三界中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又名「有頂天」。《楞嚴經》說:「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另據《俱舍頌疏·世間品三》說,此天據諸天之首,其中眾生定力深湛,已經沒有下地的「粗想」,但也並非暗昧無想,而是還有「細想」,故稱「非想非非想天」。
無事不登三寶殿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三寶殿,即佛殿。佛教寺廟中,有禮拜、供養等法事方入佛殿,無事不得隨便在此走動吵嚷。後引申為有事才來。
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群魔亂舞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欲,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魔
「魔」是梵語「Mara」的音譯簡稱。漢語本沒有「魔」字,開始翻譯佛典時,人們只好借用「磨」字來表示。「魔」的本義是擾亂、破壞、障礙,指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後來,產生了一批由「魔」構成的詞:魔王、魔鬼、魔界、魔宮、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術、魔方,甚至還有食品魔芋等等。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嘗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愁眉苦臉
「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差別
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
執著
原為佛教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佛教認為,眾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的「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產生種種虛妄分別的「法見」。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愛河
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軾有詩雲:「欲平苦海浪,先干愛河水。」
慾火
形容情慾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凈的本心譬為蓮花。
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臭皮囊
皮革製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於《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凈觀」,專用以破除淫慾。
伸手不見五指
我們現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於《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天花亂墜
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面壁
佛教用語,指面對牆壁默望靜修。據說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後一些武術門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門戒條,掌門人便罰其在山洞、懸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過一段時間。金庸《笑傲江湖》中華山派弟子令狐沖曾被掌門人岳不群罰面壁思過一年。
天龍八部
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後被金庸用作書名。
女大十八變
《景德傳燈錄·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開堂說法,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又作么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
只重衣衫不重人
《五燈會元·黃龍心禪法嗣》「師曰:『五陵公子爭誇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五燈會元·無衣懷禪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當初」。
律師
原為梵文所譯,特指佛門中善於解釋律藏,諳熟律條禮儀的僧尼。現在則專指依法協助當事人進行訴訟,出庭辯護及處理相關法律事務的專業、專職人員。
道具
原指僧尼所用的符合律制且有助於資身修道的物品,器具。現在泛指從事文藝、娛樂排演時所用的各種器具。
此外,有不少詞語雖然源於佛教經典,其來源卻鮮為人知。比如:贊嘆、究竟、浮屠、絕對、實際、緣分、隨緣、有緣、妄想、障礙、曇花一現、五體投地、水中撈月、不可思議、皆大歡喜等語詞在佛經中頻頻出現,都是佛法觀念日漸世俗化而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已成為漢語中通用的詞彙,數量之多,難以盡述。
在長期的語言演變中,相當多的佛教成語在意義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但究其語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記,在漢語成語的百花園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7. 千里詞語屬於佛教詞彙的是那些
佛教發展到後來,隨著覺悟者越來越少,極少有人道破真理,點悟人專們,迷信的人屬們就將佛法當做祭祀,使佛教回到原始宗教,不能滿足進步了的人類需要。在這信仰「乏力」時,又遇國運衰敗,於是有外族入侵,帶進伊斯蘭教。在外來政治和外來年輕宗教的圍剿下,西方諸國佛教最終走向滅亡。
8. 為什麼佛經和佛教詞彙有很多是音譯的
這是著名的」五種不翻「。 from wiki:五種不翻 ,是指由 唐代玄奘法師 所提出的 翻譯 理論。其具體指在將 梵文 譯成 漢文 ( 文言文 )時,遇五種情形不進行 意譯 ,而保留其原音,即進行 音譯 。玄奘法師對一部分梵語未進行意譯而直接採用了音譯,後來提出了「五種不翻」的翻譯理論。玄奘以後的佛經翻譯仍多沿用此理論,對部分詞彙進行音譯。到現在,其理論仍在 漢字文化圈 以外 語言 的翻譯工作中發揮重要參考作用。五種不翻的理論具體是指:秘密故 、如 陀羅尼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佛之秘密語,不翻(意義)。如, 般若心經 最後一節的「羯諦 羯諦 波羅羯諦 波羅僧羯諦 菩提薩婆訶」的 真言 、 陀羅尼 等詞類。含多義故 、如 薄伽梵 具六義。多種含義的詞,不翻(意義)。如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意的 薄伽梵 (亦有翻譯為 世尊 的情況)等詞,不意譯。此無故 、如 凈凈樹 、中夏實無此木。本地(中國)沒有的事物,不翻(意義)。如印度的 閻浮樹 、 乾闥婆 、 迦樓羅 等事物,為中國所無,保留原音。順古故 、如 阿耨菩提 、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譯方法。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自從 東漢 以來,歷代譯經者皆採用此音譯,故保留前人規式。生善故 ,如 般若 尊重, 智慧 輕淺。為讓人對要翻譯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譯。如 般若 、 釋迦牟尼 、 菩提薩埵 等,不譯為「智慧」、「能仁」、「道心眾生」等,因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後者則易被人輕視。
求採納
9. 佛教美好的詞語
阿彌陀佛
恭敬誠心的念阿彌陀佛最好。
凈空法師---佛的名號是世出世間至善之法,我們儒家常講「止於至善」,一句「阿彌陀佛」確實當得起!
1,佛的名號是世出世間至善之法,我們儒家常講「止於至善」,一句「阿彌陀佛」確實當得起!
2 實實在在說,「止於至善」在儒家經典裡面還找不到,佛法里唯獨西方凈土是至善。
3 真正發願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止於至善」,名實相符。
4 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圓滿成佛。既然一生圓滿成佛,當然可以稱為上善。
凈空法師---遇到一切人,勸他念佛,這就是無上的功德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要斷惑證真,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決定做不到。這個不是假的,決定做不到。那怎麼辦?唯一的一條路,就一條生路,除這條沒有第二條路——「信、願、持名」。你相不相信?還是不能完全相信,願心是有,這個世界還沒有辦法離開,情執很重,這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經藏。經藏就指這一本《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用古人的方法,「一門深入」,「讀書千遍」。起什麼作用呢?把我們的煩惱,妄想打掉,堅定信心,堅固願心,讓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這叫拚命。如果不走這個路子,這一生沒有辦法脫離輪回。不脫離輪回,這個里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全是冤親債主,不知道有多少!眼前是你遇到的,緣成熟的,跟你有緣;沒有遇到的,不知道有多少,你應付不了。應付不了就得生生世世。所以我們把這些放下,把阿彌陀佛請到心裡來,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我們才有救啊!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往生西方凈土,再也不能夠懷疑了。遇到一切人,勸他念佛,這就是無上的功德。
10. 比較經典的佛教經典詞彙,兩個字到四個字之間
不可說